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5284041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分析付 东 丽大峪沟中心小学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妙丽老师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在课文的导入上,妙丽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于谦石灰吟一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上课伊始,以这两句诗给学生一个提醒,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接着我假设了在路上捡到钱的情形,让学生做出选择,进一步明确怎么样才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可是捡金不昧的事情不是每天都发生的,但与之类似的问题却经常面对,怎么办呢?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第二,这一堂课上出了语文味,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妙丽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学生轻而易举地说了出来,并且把鲈鱼也列为这篇课文的

2、“人物”,我觉得学生能说到这一点值得肯定,毕竟鱼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况且它在本文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所以妙丽老师把它和“我”、父亲一道写在黑板上。这样自然就引出了对“鲈鱼”的解释。上课前妙丽老师已经考虑到这个环节,并用一句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来概括鲈鱼的味美,为下文“我”不舍得放走它埋下了伏笔。 这时,妙丽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课题判断课文的重点是落在“钓鱼”上还是“启示”上。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到是钓鱼,但稍一体会,又都回答说是在“启示”上。妙丽老师于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钓到鲈鱼之后,“我”和父亲都有一些怎样的反应呢?之后的交流汇报可能是这一堂课的重头

3、戏。课前,妙丽老师就设想在这个环节要安排学生的朗读训练,但并没有考虑具体的步骤。但学生们似乎特别地有兴趣。尤其是描写“我”心里活动句子,通过朗读,体会“我”得意、急切、伤心、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有浓浓的语文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比较读交替运用。也许是受到学生良好表现的启发,在读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时,妙丽老师让学生体验父亲说这番话时的不同语气,有的说平静,有的说坚定,有的说大声,这不就语文课标所倡导的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吗? 第三,对课文重点的突破有新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这一态度,妙丽老师向学生出示了荀子和孟子两位先哲的话,即“欲不去也,求其节也”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4、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学生心中明确了一个人对“欲”即欲望和诱惑是要有所节制,做出取舍。进而点出在这篇课文中的鲈鱼就好比是“欲”、“诱惑”。到此,课文的主旨才最后揭示出来。因为有了这样两个类似台阶的铺垫,学生对课文最后理解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把古代哲人经典的引用,也使这堂课增添了一定的文化气息。第四,本文的教学,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比较恰当。如对“钓”和“钩”字的区分,妙丽老师利用书写课题的机会,故意混淆“钓”和“钩”,让学生来纠错,并辨析两个字的不同。词语的教学方面,“不容争辩”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本文的板书也比较简洁明了,把“鲈鱼”和人的“欲”、“诱惑”联系起来,既帮助了理解,又突出了课文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