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28009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 论文摘要:根据广泛搜集来的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史料,本文探讨了明末心学、婚姻和母教以及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女性文学兴盛的关系,认为心学、婚姻和母教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机会和条件,而桐城特殊的文化氛围是女性文学创作得以积淀并传世的主要原因。 论文关键词: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原因; 桐城向称诗歌之乡。据桐山名媛诗钞记载,清代以降,桐城有女诗人近百家,吴希廉所辑桐山名嫒诗钞序言中云:“吾桐白昔多性癖耽吟之士而闺阁中亦往然。我朝选闺秀诗者有王西樵然脂集,陈其年妇人集,胡抱一名嫒诗抄,汪仞庵撷芳集,其以女史选诗者则有王玉映名媛诗纬,恽珍浦正始集,吾

2、乡方唯仪则宫闱诗史,未闻辑一隅闺秀诗至有百余家者。”清代桐城女性诗歌创作之浩繁。成为整个桐城诗歌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一道风景,是桐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究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明末清初整个社会思潮变化的背景出发。 一、明末心学思想的传播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影响明代士人风气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心学对理学的冲击,宋代理学经明初政府的大力推动,一时形成所谓“道德一而风俗同”的局面。从朱元璋建国到正德时期,(1368-1506)年,是明初文化的保守期,与明初严密的政治统治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学术上承袭元代,尊重程朱理学。有人曾这样记叙明初思想界的状况: “明兴,高皇帝立教著政

3、,因文见道,使天下之士一尊朱氏为功令。士之防闲于道域,而优游于德囿者。非朱氏之言不尊,”从正德至万历中期,(1506-1602),是人文注意思潮兴起的市民文化期,随着王阳明“心即是理”的学说大兴,宋儒包办、政府选定的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除了供科场之用外,不在对士子的行为发生有效的规范作用,在传承方面,王学倡导的自由的书院讲学风行之后,游学大兴,官办学校为之一虚士人不在学校而到山水坊院之间去“致良知”了,正如明史中所说:“嘉隆之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所谓“致良知”学说,认为“喜怒哀惺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而且良知人人皆有,虽众人、

4、贤人、小人没有区别。”嘲董梦石跟晚年的王阳明学道,一次出游回来告诉老师,:“今日见一异事,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王艮出游归,也发现满街人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翻由此可见,王阳明学说,大大取消了圣人、小人的道德和本体上的距离,这对于与小人并列的妇女是有利的。而且他的良知是融合着“性、情、理、欲”的浑沌未分的“一点骨血”,其中“主真”“主情”“主欲”说与文学关系甚密,而真、情、欲往往被认为是与妇人、女人性近。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有待于礼教这根绳索的松动,而这种松动在理论上是由李贽完成的

5、。 王学后进中李贽是谈论女性问题并与女性接触较多的人,有人对他说:“妇人见短,不堪学道”李贽作答书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子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李贽的“童心”说,从王阳明“良知”而来,但偏重以“真”矫“伪”“假”。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本心也。”闱四真心”包括“真情”和“真性”,他又说:“念佛时但去念佛,欲见慈母时但去见慈母,不必矫情,不必逆性真心而动,是为真佛。”眷五他以此为准则来对待一些妇女问题。李

6、贽的这种思想无疑为明代后期乃至清代女性文化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而在桐城众多女性诗人中。以方氏一门,最负盛名。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认为“清初龙眠闺阁多才,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尤杰出。”阎探方氏家学之源流,则多以心学为宗据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方氏姊妹之祖父方学渐属心学的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继承者:“泰州学派是一个强调以身为本的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派,以个人为中心来重新审视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妇女问题上认为:妇人、女人在本质上、智慧上是亦同有是理,并不比男子逊色,夫权也不是绝对的,族权主要是用来通财济贫的”。学渐育三子,长大镇,次大铉,皆进士,季大钦,郡廪生,孟式、维仪乃大镇女,吴令

7、仪乃大镇媳,维则乃大铉女。陈济生方大镇传记载大镇躬亲政务,好尚心学,曾与当时名流聚集京师,建首善书院,讲学其中,可以说,正是方学渐父子两代道德学术滋养,至第三代才出现一门名媛彬彬盛况。 二、婚姻的需要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清代女性文化的繁荣的背后还体现出社会对女性需求层次的提高。清代有禁止官员狎妓的禁令,致使大多数有闲阶级的男子们把兴趣转向了自己的家庭,有些买姬妾、蓄家乐,有些便以与妻妾们酬和为乐事,文学毕竟是比较风雅的一种消遣,于是士大夫们争相效尤,蔚成风气。对于妇女自身来说,文学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更加求之不得因为不仅她们被束缚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某种施展的机会,而且还因此增添了家庭生活的情

8、趣,增进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谢肇制,五杂俎的作者,在一段关于女子之才与色的论述中曾说:“妇人以色举者,而惹次之,文采不章,几于木偶也。”他说得非常清楚,美即意味着长相,也意味着文学才华。清代王相母亲作女范捷录,其“才德篇”日:“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诚非;盖不知才德之经与邪正之辨也。”这段话即明确了“才”在“女教”中的位置。“才”之地位的确立。为女性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机。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三风俗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家重择婿男家亦重择妇。”誊三虽然文章中没有详细列出“男家择妇”的标准,但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女子的才学应该是其中

9、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桐城名嫒诗钞一书中记录了不少闺房之内,夫唱妇和,举案齐眉的和谐画面,可见受过良好教育的妻子是成为“闺中良伴”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张莹,方中履之妻,性慧,喜读书,于归后,即屏弃纷华,从夫学诗,以写起意,多见道语,不类世俗女子香奁之音。著有友阁集; 张姒谊,与莹为姐妹行,太守同邑姚文燕室,工诗,随夫宦游蒲亭皇华,而不废吟哦。文燕每退食,必倚身唱和为乐。著有保艾阁集; 姚苑,幼读史书,好吟咏,年十五归茂稷,闺中唱和,如良友焉: 姚凤翔,幼博经史,既归云旅,分题梧阁,此唱彼和,积稿盈尺: 左如芬,阶州知州同邑姚文熊室,伉俪甚笃,文熊远客,如芬思念,辄赋诗遣闷; 姚德耀,中城指挥同

10、邑马占鳌室,素娴内则,性喜为诗,闺阁中倡随歌咏,互相诗友,不减梁、孟。 三、母教的要求与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母教”是儒家伦理传统的一个长久信条。刘向的列女传以十四位模范母亲的故事为开篇,是女性训诫文学的开山之作。到了明代,通过给士大夫的妻、母授予名誉头衔,明政府从官方正式承认了女性对男性的教育贡献。桐城一县,明清两代,男子外出做官或远游者不计其数,母亲就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教育后辈的职责。正如桐城民俗风情一书中所录地方民谣:“桐城好,乡校颂声传。都堂继志开家塾,南路延师启后贤,膏火给良田。 桐城好,母氏更操心。有父做官还做客,教儿宜古更宜今,宵共补衣灯。”书中且有后记说明:“吾乡宦游与远幕者

11、,十居八九,故幼稚得力于母教者尤多。先慈张太君,秉外王母胡母训,恭俭人慈,深明大义,虽膝下仅不肖一人,而教诲之严与煦育之恩并重,故日则竭蹶延师,夜则篝灯课读,每同志过谈时,必于厅事后侦之,或援经道古,语语在名教中,即典衣沽酒出,以助谈其兴,倘稍涉戏谑,则呵逐立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有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桐城大作家成材的经历来看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个共同的特点:全是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极为严格。刘大抛的祖父死后,祖母章大家的眼睛失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樾五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

12、,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统奴皆睡去,独大家偎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日: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姚莹是姚鼐的侄孙,他在得到姚鼐教诲的同时,还得到其母的严格家教,用他本人的话来说: 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桐城的一代文学宗师姚鼐也曾竭力赞扬妇女的才学过人。尤其认为母教对持家、教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在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中,他赞扬“侯官林君母氏郑太孺人,少善文辞。”在其丈夫死后,他说:“上事姑,

13、下抚两幼子,辛苦劳瘁,以其学教二子,同一年得乡荐,季者成进士,为编修。余每与两林君言论,非世俗浅学也,而皆出于母氏。” 桐城母教之美誉最为登峰造极的是桐城龙泉学博孙森之女,张文端公张英之妻姚氏。据马其昶所著桐城耆旧传所载,姚氏性好简朴,虽夫位至卿相,不改其态,生平于毛诗、通鉴悉能淹贯,旁及医药、方数、相上之书,而尤好禅学。子廷玉,继入翰林,直南书房时,康熙帝尝顾左右日:“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四、桐城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女性文学创作的关系 桐城以一县之地产生出如此纷繁的女性文学。其原因当然离不开文化之乡浓郁的文化风气。一是读书风,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的人数多,“

14、通衢曲巷,夜半诵读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学子不仅在本乡本县读书。还到外县外省读书,许多人几岁就学,二十出头就读遍经史百家,学问渊博,在科举考试中蟾宫折桂,名列前茅。“穷不丢猪,富不丢书”这是桐城世代相传,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民间谚语。 安徽名嫒诗词征略中便有许多桐城女子自小博览群书的记载:吴令则,博通经史,小从父学诗,声调婉丽;吴令仪,自幼勤学不倦;章有湘,幼时人塾,常背诵捣衣篇长恨歌,一字无讹,与姊瑞麟、妹玉璜、回谰、掌珠,并善才名;吴坤元,幼奇慧,从从祖应宾受书,辄成诵,十岁知属文;姚宛,幼读史书,好吟咏;姚凤翔,幼博经史,善吟咏;吴氏,诸生询女,幼读书时,父以“自古以来天气好

15、”诗句命对,即应声日:“放怀之处世情疏”,父奇之;方份,性好书史,幼从祖姑读,及笄,学益进,弟自塾中归,必与讨论诗文,一日,弟持师出联“桐子迎秋老”五字至,未及对,份辄举唐人诗“桃花带雨浓”句应之,父大喜,谓工致蕴。 二是尊师重教风。明清两代,桐城县内私塾遍布,教师颇受尊重,文人从教者多。“与文人贤儒重教重读相呼应,地方官宦士绅亦积极捐资办学兴教,数百年间,学风熏染,书香四溢”。桐城甚重女教,桐城续修县志指出:“邑重女训,七八岁时以女四书、毛诗授之读,稍长,教以针黹尤必习于井臼,虽巨室不娇惯。”如姚鼐郑太孺人六十寿序云:“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为之,天下之善也。言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三是讲学结社之风。“桐城地处畿内,易得风气之先,明代中叶,朝廷腐败,部分名宦、硕儒隐居桑梓,倾心办学。正德十六年,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首倡讲学,继有统自澄设辅仁馆,赵鸿赐组织“陋巷会”,方学渐筑“桐川会馆”,授徒讲学。明末,县内聚友结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