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276681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前后照应联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后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这三种方法,在小桔灯一文中都有范例。首尾照应: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结尾呼应:“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桔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桔子及作小桔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桔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

2、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2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从小桔灯行文的处处照应,没有丝毫疏漏,可见作家冰心的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文章才做到细针密线、结构严谨,来龙去脉、清晰鲜明。引号的用法:第一, 引用原文。引号里引用的话必须依照原样,不能改动。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一段开头往往用一个前引号(或称上引号),直到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或称下引号)。文中引用成语、谚语等,可以加引号,也可不加引号。第二,标明有特定意义的词语。这“特定意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引号里的词语是反语,有讽刺作用。例如我们上面举的第一个例子(“慈祥”)

3、,再例如:这一位平时为人讨厌的小镇上的“新闻记者”,今天却成了大家公认的“英雄”。二是只表明引号里的词语用的是比喻义。例如我们上面举的第二个例子(“机器”),再例如:这一次他可真的背上了一个“包袱”。第三,表示特定的称谓。如“左联”、“五四”等。譬如现在文化界有人提议在文化大革命的上面也应该加上引号,这还引起了争论呢。其实,在表示特定称谓时,使用引号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的。在不同的场合,引号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我想我们可以大概的掌握它了引号的用法1、表示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例: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

4、号。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间接引用: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2、表示特殊的含义例: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这里的引号具有特殊的含义,伽利略并不是真的辩论家,但勤于思考。能言善辩,这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3、表示特定的称谓例: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平环境像花朵一样美好,也像花

5、朵一样娇嫩,容易受到破坏。4、表示强调突出例: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5、表讽刺、否定例: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6、表示引用专有名词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成语、熟语、谚语等,如“五一”等。使用引号应注意:(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以此类推。例如:(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3)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

6、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4)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5)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联系上下文解词一、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读,边读边思考。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

7、学习时应先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粘讲更是画蛇添足。 又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先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比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

8、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又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这层关系。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习时

9、大家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大家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作者就是抓住契机,因此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又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情况下,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跟班试读。事情必然

10、有所发展,童第周“发愤”了:他在清晨路灯下,深夜厕所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发生的事已能说明“发愤”了。运用这种方法先出示这个词,让大家通过前后文字融汇贯通地体会。四、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老师能否引导学生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比如荷花一文中对“活”字的理解,如在教学时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对“不约而同”的理解,如在学生沉浸于失去总理后的悲痛欲绝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中他们的“不约而同”了。当

11、然,显而易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只是以上罗列的这四种。总之,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释出词意,而在于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适合怎样的语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

12、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13、。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什么,能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题目等途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复习提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

14、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指点迷津,引导体会。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

15、: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