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274321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综述熊雪如 宋长青 姚金旭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问题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CSSCI期刊中选取有代表性的30种经济类期刊,在对这些期刊2007年所刊载的研究论文进行归纳之后,确定了国内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八个热点,即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经济圈和城市群、住房问题、城市化、FDI及其效应、农村金融、区域生态环境、城乡关系。论文对这些热点的主要研究观点进行了深入评述,以期为今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研究热点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有着自身独特的分析角度和存在方式。随着各地区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区

2、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日趋广泛。本文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选中了有代表性的30种期刊,并从这些期刊中挑选出了2007年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文章,共1113篇。在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之后,最终确定了2007年区域经济学8个研究热点,分别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相关论文数为70篇,占总论文数的6.2%;经济圈和城市群,相关论文数为65篇,占总论文数的5.8%;住房问题,相关论文数为61篇,占总论文数的5.4%;城市化,相关论文数为39篇,占总论文数的3.5%;FDI及其效应,相关论文数为35篇,占总论文数的3.1%;农村金融,相关论文数为29篇,占总论文数的2.6%;区域生态环境

3、,相关论文数为28篇,占总论文数的2.5%;城乡关系,相关论文数为21篇,占总论文数的1.9%。上述8个方面的论文合计353篇,占总数的31.2%。下文将对上述8个热点进行评述:一、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1.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李文清等(2007)全面分析了西部产业集群的现状,并与东部产业集群做出了对比,认为目前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规模小、不成熟、竞争力及创新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要素供给不足及路径单一等问题,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应通过产业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

4、集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等措施。与此相对应,徐承红(2007)在西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上认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应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轮轴式产业集群和虚拟合作型产业集群的方式,推动西部垂直型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以传统型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型产业集群方式,推动西部水平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垂直型产业集群和水平型产业集群相互结合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生态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2. 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随着我国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也成为区域经济学关注的问题之一。顾强(2007)认为,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着集群

5、优势主要集中在加工和装配、越来越多的受制于全球买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等问题,要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应实行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以提高话语权,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署资金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走出去”和梯度转移战略,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等。同时,汪斌(2007)等认为,地方产业集群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区域创新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制度环境;反之,产业集群的升级对区域创新体系也有作用和影响,会促进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此外,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还涉及区域产业集群效应的分析

6、、产业集群形态和产业集群功能等。二、经济圈和城市群1.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城市群经济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他们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提升经济增长极的质量提供政策建议。梁启东等(2007)认为城市群经济圈主要存在产业趋同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发展缺乏明晰的定位、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利益纷争等问题。通过处理好城市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关系,发挥企业在区域产业整合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成立一体化的协调领导机构;有序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营造区域无差别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也有学者研究特定地域特定问题。洪银兴(2007)研究了长三角的工

7、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农业反哺工业,正因为有了这种哺育才有今天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较强的哺育能力;工业进入中后期阶段就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阶段。虽然工业与农业的哺育与反哺是互动的,但两者之间的力度是不对称的。中后期针对农业中人力资本严重缺乏的现实,特别需要建立以人力资本为重要对象的反哺机制。以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为中心进行反哺、其重点就是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一研究结果对中西部地区和农业落后地区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环渤海经济圈近年来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研究,日益增多。孙群力(2007)得出发

8、展渤海湾经济圈应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尽快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自主创新为先导,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不断提高环渤海湾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孙虎军(2007)也特别提出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强滨海新区的建设。3.经济圈和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对经济圈和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的分析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和特征性.安虎森等(2007)认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会扩大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只有通过合理的分工才能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刘华等(2007)指出增长极与经济腹地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地理区位的接

9、近,而是取决于增长极自身经济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随着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在面临更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未来长三角与珠三角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是确定不变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经济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水平。这与樊纲等在2005年得出的结论一样,珠三角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比其他城市带要高。但是各个城市带都面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三、住房问题2007年住房价格上涨较快,由于房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2007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又一大热点。总体上看,2007年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房价的影响因素。刘贵文等(2007)以重庆为例,研究了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认为轨道交通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较

10、为薄弱的地区周围房价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于繁华地区影响相对较少。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全面开工将使得周边的房价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而到竣工通车时将会使房价涨幅出现一个峰值,随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逐渐减少。吴璟等(2007)从经济和社会的二个角度对我国36个主要城市住房价格水平合理性后考察得出,多数城市住房价格仍处于经济意义上的合理区间,居民住房支出能力整体上也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但存在个别城市住房价格较偏离合理范围,以及首次购房家庭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蒋立红等(2007)以全国35个重点城市19992005年数据为基础,指出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的6大影响因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

11、收入水平、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城市区位和城市环境等侧面的职工平均工资、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距海岸线的距离、通过城市的国道数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同时指出,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近海地区城市的商品住宅价格变动幅度会由于经济发展、人中增加、区位条件进一步优化,投入加大等各种条件的较大变化而高于其他城市。郝前进等(2007)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20002004的房地产市场的数据,揭示了需求差异是决定长三角房屋价格差主导因素,同时指出人均房屋竣工面积等供给因素对房屋价格有显著的影响。针对2007年的房价上涨态势,季雪(2007)提出了平抑房价的建议,应该设立直接隶属政府的

12、非盈利住房开发管理机构,鼓励合法集资建房,由政府介入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销售和流通过程,实施购房实名制,建立城市家庭住房档案。此外,李文斌(2007)研究了美国住房补贴计划,对这些补贴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针对我国正在实行的住房政策,认为在穷人尚未获得相应补贴的情况之下,经济适用房使得一些收入并不低的人群获得了补贴。 四、城市化1.城市化道路梅建明(2007)认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城市化的根本途径,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实施最严格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而葛正鹏(2007)认为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村城市化应该成为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舞台和载体。他不仅把农民市民化研究的视角伸向了

13、农村;而且城市化和农民、农业、农村结合在一起,使城市化发展有了农民的视角。此外,王志章(2007)提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是发展知识型城市。只有以知识经济产业集群为先导,以创新为原动力,促进城市的转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体系,才能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2.城市化模式关于如何选择城市化模式的争论较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优先发展大城市;二是优先发展小城市,通过城镇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大中小城市并举。蔡继明等(2007)认为在城市化道路上应该优先展大城市。这样可以缓解加快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而且从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控制污染的能力来看,大城市也优于中小城市。薛国琴(2007)

14、认为要把大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组团式的大城市模式,建议中心城市周边的组团应实现城镇化模式,发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优势,依托集群经济,发展制造业;中心城市应实现现代型的城市化模式,重在发展第三产业,成为组团的经济、政治、商贸、休闲中心。3.城市化问题史先锋等(2007)就目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提出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构想:“分年龄,广覆盖, 低水平, 多层次”的保险模式;“三位一体”的筹资模式;“政府管理,统账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多元经营, 社会监管”的资金运营模式。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政府处理失地农民的相关政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谢圣远

15、(2007)通过现有失地农民的相关政策的评价,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彻底破除土地问题的一些僵化认识,理顺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赋予农民平等获取土地收益的权利。屈援等(2007)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深入开展城市用地现状调查,合理地利用指标,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子系统内各类土地的使用,加强用地建设的事后监督和评价。五、FDI及其效应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如何更好地利用FDI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开放程度与政策取向上的差异,FDI流入对我国各

16、地区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部分地区外资的流入刺激和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各地区如何有针对性的利用外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007年FDI及其效应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FDI的区位选择熊广勤(2007)采用中国八大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接收地区,19922005年相关数据分析后,表明劳动生产力、产业集聚、教育投入、工资水平、单位劳动成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而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影响不明显。李国平等(2007)基于我国19902004年28个省区的数据资料,从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两方面对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考察FDI的空间相关性对我国FDI地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现实FDI地区分布的拟合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