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26142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散文阅读专项训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专项训练(一)答案(一)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C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特别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答案】C、E(分)【评注】(1)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谈技巧是无的放矢。(2)以深入体验品味作品为基础。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必须要有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使鉴赏评价流于表面化、形式化。(3)把主观感悟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必须注重语感,提高悟性,又必须将主观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4)

2、借助联想和想像,扩充作品的形象和内涵,从而使鉴赏的效果完整圆满。(5)解答鉴赏分析试题,掌握五个环节: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审清题意,包括题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划定答题区间,理清与试题的联系。借助已有知识,拓展迁移。筛选辨析,寻同求异。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一个词有其基本意义,有些词语有引申义和比喻义,甚至还有临时借用义。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的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上。从题干来看,“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话不是来自本文,可以只看本句话,“遥远”在这个句子中是指空间距离远,用的是本义;“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

3、疑”,这句话来自本文,必须联系上下文,“怀疑”后面用了冒号,表明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的解说,从这些解说句子可以看出,本句中的“遥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而是指笛声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答案】前者“遥远”指路途很远。(分)后者“遥远”指文中笛子的声音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与前者的“遥远”不是一个意思。(分)【评注】汉语绝大部分是多义词。它们多个义项之间是彼此相关的。尽管如此,一旦把它们放在了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却是单一的。因此。确理解词语在“现代文文段”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词义,绝不含糊,也绝不牵强,甚至无中生有;二是要全面地把握上

4、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理解。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作者潜意识里认为竹林是不安全的,因为:“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所以,到了竹林边,作者“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但作者认识到,音乐是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安全的,战胜了对竹林的恐惧,“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这样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答案】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意

5、思对即可) (分)【评注】本题最忌讳就句论句,必须联系全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4、【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这句话出自第10自然段,全句是这样说的:“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此句中有几个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冬春之交”“自然的声音”“令我们赞叹的”,这几个词就是我们“进行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春雷在“冬春之交” 乍响,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是令人喜悦的;春雷是“自然的声音”,自然“令我们赞叹的”,再联系全文,作者对自然之音的崇敬,听到春雷乍响还不欣喜若狂?这样分析

6、,答案就出来了。【答案】喜悦的内容为: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快乐。(8分)【评注】回答此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猜想,所答内容无根无据,在原文中找不到支撑的理由。补充训练答案:(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

7、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二)1(4分)A D (A“站在庭院里眺望”是儿时的回忆;D“现代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喜悦”不对,原文是“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 2既表明文中主要写七里香,又表明这是大自然美丽景致的一个缩影,这美丽景致极容易引起人们的喜爱。从而对七里香的消失,大自然的破坏表示惋惜,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后果进行反思,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6分)3(6分)以乡野那色彩绚烂,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与城市的冰冷、孤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乡野五彩斑斓的春天的赞美,也包含了对空虚的城市的无奈与厌弃;引出迷人的七里香,为下文张本。4 (1)家乡的小山村被七

8、里香环绕,构成了童年生活的花园。(2)漫山遍野开满了七里香,让人沉醉。(3)乡亲们剪七里香卖钱十分欢快。补充训练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9、如答同意,不给分。)(三)、1(5分)BD (A“暴君秦始皇并无什么功绩可言”错。 C“虽与长城无关”错,精神是相同的;“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错,主要表达的是不怕艰苦、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E “匪遥”,不是指路途不远,而是指时间不远了。)(答对一点得2分,全对得5分)2(1)(3分)“忘怀了自己”是因为心灵被雄浑苍凉的秋日长城所震撼。(意思对即可) (2)(3分)渴望建功立业(意欲有所作为)的壮志豪情。(意思对即可)3(6分)紧扣题目 ,使文章的整体感更强,结构更严谨.(2分)运用反复,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突出。(2分)提示着(表现了)作者从遗憾,到自恨自责、到坚定自信的情感变化。(

10、2分)4(8分)主旨是:号召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要强健精神,壮起胆来。(2分)联系写作背景,日军入侵中国,不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国人需要强健精神,团结一心,共同对敌,而长城正是雄壮精神之象征。借长城可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更加形象鲜明;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联系背景2分,写出长城的象征意义2分,历史厚重感2分)补充训练答案:(1)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

11、凉的意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四)1. 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E项,作者直接引用余纯顺父亲的话,既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余纯顺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同时,呼吁社会在关注英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英雄父母身上体现出来的亲情。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考虑影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对文章结构的影响。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

12、文章的文化内涵。3. 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从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和文本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考虑,可分别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捕捉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分析时要兼及特色和效果两个方面。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 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回答应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既要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又要注意深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层内涵,同时,注意联系现实。可从下面几点展开

13、论述: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补充训练答案: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五)、1AE(A:只是写景物的前后变化,没有失望;E:作者对这一女子持厌恶态度,认为她丑,“污了荷塘”)(5分)2衬托。用“谦谦君子”般的、圣洁的勿忘我衬托仙子般、散发着清香的荷花。表达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

14、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3细描:将景物描写得精细具体,如临其境,如见其景;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使所写事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人的性格,表意丰富(举例写出两种即可)。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补充训练答案:1、(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

15、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

16、,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