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宫」楹联检查北港「朝天宮」楹聯調查北港「朝天宮」楹聯調查吳思頴*一、北港朝天宮沿革清康熙33年(1694)3月19日,佛教臨濟宗第34代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臺,在諸羅海口笨港登陸當時臺灣已開始闢地开荒,人口日趋增添,笨港扼航海交通要衝,船隻齐集由於大多数移民來自福建,篤信湄洲媽祖,卻無從瞻拜,見到和尚奉神像來,遂議留為主持香火,出賃民居拜祀康熙39年(1700),福建省同安縣人陳立勳,為大業戶,時感神靈,乃捐獻廟地,領導外九莊居民协力建廟,成一小祠,號「天妃廟」,從此香火日盛,信徒益增雍正8年(1730),諸羅縣令馮盡善復同意僧樹璧於笨港溪設渡以濟行旅,所得則為香燈之資,因再議重建天妃廟,廟制遂漸具規模,稱為「笨港天后宮」乾隆16年(1751),距雍正8年新建已21年,廟貌难免丹青剝落,土觕亦間有傾圮,能澤[1]遂加以修葺至乾隆39年(1774)笨港縣丞薛肇熿蒞任,往訪能澤,既心儀其人,/復以宮殿制觕樸卑,不足以昭虔妥靈,乃命貢生陳瑞玉、監生王希明、蔡大成等人,並抢先捐俸以為倡笨港總約楊允夏、張克昌,行戶劉恒隆、陳愧賢,梅山蔡世國、鄭奇偉等人,聞訊紛紛解囊大力協助費銀一萬五千元,築成神殿二,拜亭二,東畔室仔二,共6間,正殿奉祀媽祖,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十八羅漢。
薛肇熿並撰〈重建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立碑以紀其事碑石及當年石雕的龍柱一對,今尚存天宮聖父亲母亲殿前埕及正殿光緒20年(1894)倪贊元編纂《雲林縣采訪冊》,亦錄該碑文於大槺榔東堡藝文篇觀音佛祖殿內現存的龍柱雕琢雄渾生動,实足反應當時民風的淳樸及社會生機的渾厚,為臺灣藝術史中難得的珍寶當時媽祖已受清廷誥封天后,依官方禮制,可行后妃之儀,乃於廟門恭繪五爪金龍嘉慶9年(1804)以後,臺灣近海因海盜蔡牽不時进出侵擾而不安次年,鳳山洪四老等起而響應,於是蔡牽偽造逆示,自稱「鎮海威严王」,於11月举事滬尾,守備陳廷梅戰死24 日蔡牽入鹿耳門,下洲仔尾自是,南北聲息不通而笨港邻近大、小槺榔山賊俱起,笨港民眾多受騷擾,苛派米糧,致使百業蕭條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舟師追擊蔡牽,蔡始逸去嘉慶13年(1808)李長庚中礮身亡,清廷命原澎湖副將補授福建福寧總兵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14年(1809),蔡牽投海自斃,海寇悉平,而山賊亦皆伏誅朝天宮經此擾攘,不免殘破,浣衷[2]遂再賈其餘勇,二度重興朝天宮,其善行足可與二代祖師能澤相輝映道光17年(1837),距上一次重建已20餘年,殿宇不無剝蝕,瑞合乃發心向各界善信募款重建。
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感其誠,除捐钱義助外,並獻「海天靈貺」匾一方及直徑95公分的大鼓、直徑78公分的梵鐘1個,以表敬重此次重建,最值一提者,則為泉郊新德泰號敬捐雙龍戲珠石陛,其所雕的雙龍戲珠圖,下層為海濤,畫面雲霧迷漫,雙龍半隱半現欲奪一珠,形狀绘声绘色,可謂為臺灣現存清朝石雕中的極品,現存於五文昌殿前咸豐初,嘉義縣訓導蔡如璋,因感廟宇不敷用,適咸豐4年( 1854),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縣儲糧道王朝綸,返臺勸進米石,因共議重建各殿,增築後宮,以配祀神父積慶衍澤公暨母王氏夫人,神兄靈應仙官,神姊慈惠夫人議定,委員募款興建光緒20年(1894)10月,北港街大火,全街幾歸灰燼,可是神靈威赫,朝天宮矗立不動,唯拜殿部分被焚翌年,日軍侵臺,因治安紊亂,草草予以重建明治38年(1905)4月,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大殿破損,四垂亭倒壞區長蔡然標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因得北港支廳長日人安武昌夫的救助,始得付諸實現此次重建,勸募捐钱遍布全臺,捐钱人數達三萬餘人,此中部分芳名刻在朝天宮四圍石欄杆上輪奐更新,朝天宮觀瞻,更为富麗大正4年(1915)西來庵抗日事件發生,日人開始調查臺灣寺廟狀況,朝天宮也納入管理。
民國48年(1959),朝天宮因風雨剝蝕,金粉脫落,棟樑亦有腐败,管理委員會再進行重建自是年始,改修正殿屋頂,至52(1963)年10月告一個段落是年11月,再召工整修前殿屋頂,至53年(1964)竣工资料費不計,工資共合支出70餘萬元此次重建,延聘彰化縣永靖鄉人江清露,製作屋上各種剪粘粧飾,益加華麗美觀,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3]二、朝天宮崇奉的探析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是中國沿海人民所崇仰守護航海的女神,已有千年的歷史臺灣媽祖的崇奉,因清政府的大力倡导及社會需求,漸漸成為民間最主要崇奉之一,然整個臺灣地區的媽祖崇奉狀態,卻呈現相當分歧的現象当前北港朝天宮,香火源自福建省莆田縣湄洲祖廟北港古名「笨港」,為臺灣內渡閩、粵主要港口之一朝天宮得地利之便,兼以第二代方丈能澤兼任彰化縣僧綱司事,總管虎尾溪以北宗教事務,故臺灣北路自朝天宮分靈建廟者頗多民國48年(1959),全臺媽祖廟共有383所,此中四分之一自稱由北港朝天宮分靈建廟朝天宮的崇奉區域,包括全臺,甚至国外有美、日、菲等20餘國(或地區),迎請朝天宮媽祖分身建廟崇祀,當稱為全球媽祖崇奉的總廟自康熙33年(1694)開基立廟到现在,共三百多年,匯集閩南建築、雕琢、美術、書法諸美於一堂,木作由彰州系首席木工師陳應彬擔綱建筑,其木雕之美,公認全臺第一。
石雕更是獨步全臺别的,收藏的古今匾聯、文物,以及鐫刻於石壁上的詩詞,數量龐大,不勝枚舉從過去相沿成習,到现在每年仍舉行兩次祭典,一次為慶祝元宵(農曆1月15日),另一次則為慶祝聖誕(農曆3月19、20 兩天)每次祭典,天后鑾駕出巡北港境內,場面浩荡,有陣頭、藝閣、花車及化妝表演,队列長達四、五公里,熱鬧場面為全省各地所罕見,吸引數以萬計的信徒前來進香朝拜,成為臺灣地區相當重要的宗教活動[4]三、朝天宮楹聯調查(一)楹聯現況楹聯,指張貼或鐫刻在楹柱上的對聯[5]朝天宮的楹聯數量相當豐富,但部分楹聯於民國84年(1995)聖父亲母亲殿發生火災時損毀[6],且在民國99年(2010)筆者第一次現場調查時整修工程正在進行,詢問廟方負責人員表示部分木刻楹聯因擔心維修時受損而打包保留,待整修完畢方會再行吊掛民國100年(2011)已整修完畢,但木刻楹聯仍未从头吊掛,經過筆者多次現場調查後,發現現存的楹聯數量包括外圍牆1幅、三川門含拜殿8幅、龍門4幅、虎門4幅、正殿14幅、觀音菩薩殿1幅、三界公殿6幅、聖父亲母亲殿2幅、五文昌夫子殿5幅、境主土地公殿1幅、註生娘娘殿1幅,共47幅,此中較著名獻聯者有謝東閔[7]、謝冠生[8]、莊俊元[9]、王寵惠[10]、莫德惠[11]、林朝英[12]等政壇及藝文界名人。
廟中楹聯以未標明年月、咸豐時期、昭和時期、民國時期,區分為四類以下:1.未標明年月朝天宮內的47幅楹聯中,僅有7幅有標示年份,其餘40幅未標明年月2.咸豐時期僅有一幅年月為「咸豐二年春」,為正殿右壁石刻詩詞:「宋代坤靈播,湄洲聖跡彰到现在滄海上,無處不馨香」[13]3.昭和時期聖父亲母亲走廊兩側石柱上,有一幅年月為昭和5年庚午(1930)8月穀旦的石刻:「朝命褒封同祭典;天廷敕旨配後宮」另一幅為昭和3年戊辰(1928)6月穀旦的石刻:「朝感聖恩,封增父亲母亲;天嘉后德,榮及姊兄」4.戰後時期戰後時期的楹聯共3幅,一為位在三川殿拜殿兩壁反面的石刻:民國五十三年「修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此外,正殿有2幅,分別為:1986年「朝陽啟瑞,廟貌雄伟,地靈人傑;天運開元,神功浩蕩,物阜民康」民國六十年六月「海晏河清,承慶昇平昭后德;風調雨順,咸歌豐樂沐神庥」二)楹聯內容分類北港朝天宮的楹聯,分佈於宮內十殿之中,其內容多分別針對不一样殿閣所奉祀的神祇,因此各有不一样分類舉比以下:1.以媽祖神恩為匾詞者朝天宮中的楹聯,因主祀媽祖,故絕大多数為讚揚媽祖神恩的匾詞,特别是正殿之中,幾乎所有的匾詞皆是讚頌媽祖神恩,比如:「海晏河清,承慶昇平昭后德;風調雨順,咸歌豐樂沐神庥。
」又:「神以建福,母儀作聖;海不揚波,后德配天」又:「威靈顯赫,源溯湄洲;清河海晏,利濟千秋2.以廟名為匾詞者朝天宮的外圍牆、三川門、龍門、虎門上,共17幅楹聯,可大概分為「朝天」、「聖母」兩種,其內容所有是在讚頌媽祖聖德,此中「朝天」共9幅,「聖母」共4幅别的,正殿媽祖神龕当前懸掛的一幅對聯亦是这样比如:「朝陽啟瑞,廟貌雄伟,地靈人傑;天運開元,神功浩蕩,物阜民康」又:「朝禮是虔,忠信涉波濤,帆檣利濟;天堅永赫,報崇在善事,黍稷維馨」又:「聖德雄伟,帡幪全部;母儀蹌躋,驅馭八方3.以觀世音菩薩神恩為匾詞者在佛教傳說中,觀世音菩薩為救渡世人重要的菩薩之一,也是守護航海船隻重要的神明,所以被供奉於中殿,神龕前的楹聯內容為:「紫竹林中修妙法;普陀山裏現真容」4.以「凌虛」殿名為匾詞者三界公殿中主祀神明為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指紫微大帝、清虛大帝、洞虛大帝三界公殿稱為「凌虛殿」,所以殿前楹聯皆以「凌虛」為聯詞,比如:「腾空策馬朝天闕;虛左待賢警世人」、「凌霄眼豁三千界;虛氣清澄十二洲」、「腾空正氣乾坤配;虛一資生天地成」等5.以贊頌聖父亲母亲為聯詞者聖父亲母亲殿,主祀聖母父亲母亲及兄姐的神牌,而此處的楹聯皆以贊頌聖父亲母亲為主要內容,比如:「朝感聖恩,封增父亲母亲;天嘉后德,榮及姊兄。
」又:「朝命褒封同祭典;天廷敕旨配後宮」6.以「聚奎」為聯詞者五文昌夫子殿主祀文昌帝君據傳清道光年間,貢生蔡慶宗建文昌廟奉祀文昌帝君,並以為會文講課之所,建立「聚奎」社日本據台後,令聚奎社將祠田贈與朝天宮,因此到现在仍於殿對聯嵌上「聚奎」二字以示根源[14]比如:「齐集文峰談進士;奎輝甲第絢長恩」、「聚蒸士氣扶名教;奎朗文光射斗牛」、「聚合群英崇聖道;奎輝五宿啟儒宗」等三)楹聯藝術之美朝天宮47幅楹聯,材質有石材、木材兩種,此中石材共33幅,佔所有64﹪;木材共13幅,佔所有35﹪刻法有陰刻、陽刻、直接書寫3種,陰刻有33幅,佔所有64﹪;陽刻有1幅,佔所有的1﹪;直接書寫有17幅,佔所有35﹪字體方面有楷書、隸書、行書、行楷、竹葉體5類,楷書共40幅,佔所有76﹪;隸書有4幅,佔所有8﹪;行書有3幅,佔所有的6﹪;行楷有4幅,佔所有8﹪;竹葉體有1幅,佔所有1﹪由上述統計可知,朝天宮楹聯,刻法以陰刻聯為最多,字體以楷書聯為最多,材質以石材為最多,當是為求廟宇結構堅固安全,且石柱以陰刻為最便利,楷書最為清楚且易刻、易寫,所以在所有47幅楹聯中,以陰刻、石材且楷書字體的楹聯為多數别的,在朝天宮中有一幅對聯相當特別,將之獨立描绘,於三界公殿中門兩側的格扇窗,以銅雕呈現摛虎軟團構成的八字對聯:「功參造化,德配乾坤」,極具藝術特質。
四)楹聯格律之美對聯是「對」與「聯」的合稱指以對偶句為基本特徵的有獨立意義的文學形式,由「上聯」和「下聯」組成它是在駢文和律詩的基礎上形成的,歷史悠长對聯應豎寫,一般張貼、懸掛或鐫刻在門、壁及楹柱上而張貼在或鐫刻在楹柱上的對聯,即題於楹柱之聯,因又稱「楹聯」[15]對聯的寫作技巧,上下聯字數要同样,對仗要工整,詞義要貼切,特别平仄要相對基本上,上聯的末字須仄聲,下聯的末字須平聲,此乃所謂「仄起平收」常规對聯的對偶,一般較辭賦、駢文、詩詞為嚴格和徹底朝天宮的47幅楹聯,每一幅都切合對聯格律,可見其藝術技巧的嚴謹以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