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260542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 文化生活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3、近代中华文化出现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

2、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

3、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民族精神的定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

4、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5、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必要性

6、)(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如何弘

7、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3)最重要的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4)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5)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6)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

8、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文化生活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积极的影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消极的影响):文化市场存在喜与忧,如何解决?(1)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企业生产

9、、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生产效益也要社会效益。(3)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自觉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为什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怎么样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

10、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这些文化污染文化环境、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原因:A.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B.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11、,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奏响主旋律:必要性:各种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作用:发挥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应该怎么样做?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马

12、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

13、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

14、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具体要求略)。(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

15、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5)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B.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