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5260085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参考书目(reference):1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周 俭2居住区规划设计 朱家瑾3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李德华4城市详细规划设计 段汉明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6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7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建筑师等一 绪论5城市规划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7第一章 居住区及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原则81 城市居住区的概念82 概念辨析83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04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05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新理论136 相关术语13第二章 居住区的规模、用地组成与布局形式131 居住

2、区的规模与等级132 居住区用地组成143 居住区的组织结构154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15第三章 居住建筑群体规划171 空间172 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的层次与组合183 居住建筑群体布局194 居住建筑群体布置的影响因素21第四章 居住区交通组织与道路规划231 居住区道路构成232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233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原则244 居住区道路规划应符合以下规定245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与道路布局256 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267 无障碍设计27第五章 居住区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规划271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272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273 居住区绿地的种类与分级274 居住区绿

3、地的标准285 居住区绿地规划布置的要求286 居住区户外场地的类型与规划要求28第六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0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30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303 规划布置原则324 规划布置形式325 综合服务中心的位置33第七章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341 城市中心区的概念342 城市中心区的演变与组成353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基本要素36第八章 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371 各类工程管线的特点及布置372 各类工程管线的用地要求393 管线工程综合及要求39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401 居住(小)区用地平衡表40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40一 绪论

4、城市规划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1.1程序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正式编制总规前,可以制定城市规划纲要,作为总规的依据,大城市、中等城市可以在总规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1.2主要内容(1)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规期限一般为20年,

5、近期规划一般为5年。(2)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ning)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用地面积; 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形态、配套设施及其它控制要求; 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地块用途、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3)修建性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ning)

6、 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经济论证;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竖向规划设计;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第一章 居住区及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原则1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与规模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等对应。城市居住区分为三个层次: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1)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是一个城市中房屋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居住

7、组团组成。规模:35万人 11.6万户 50100ha(2)居住小区居住区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生活聚居地,小区内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11.5万人 35千户 1035ha(3)居住组团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 13千人 0.31.0千户 46ha(4)住宅街坊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

8、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公建。(5)住宅群落住宅建筑群,规模不定。人口与用地规模多层住宅区;用地规模根据建筑高度、容积率进行相应调整2社区2.1社区(1)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的解释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一定的地理区域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居民间有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住宅区规划

9、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城市居住社区的分类 按社区主体的不同来划分社会经济地位高收入阶层社区、中等收入阶层社区和低收入阶层社区年龄老龄社区、中龄社区、青年社区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2.2邻里关系(1)定义邻里指在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共同生活、互帮

10、互组的小群体。邻里与邻居邻里既表达了城市居民的住宅的临近关系,又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三个层次:熟悉、认识、有印象(2)邻里与社区的区别 社区除了包含“邻里关系”外,内容更广泛,包括围绕居住生活的管理、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内容的组织制度,如管理组织与制度、社区参与等; 规模不同,邻里的规模较小,可以被看作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或社区的最小规模。2.3邻里单位(1)产生背景传统住区的特点:路网密度大、居住地块小、地块内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

11、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面积很小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A 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

12、,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环境;B 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以保证幼儿上学的安全,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1/2英里,约800米);C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它们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构成公共中心;D 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建筑都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E 保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物自由布置;改进:商业沿路布置等3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3.1居住区规划(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

13、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3.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4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4.1社区发展原则适居性、识别与归属、文化与活力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

14、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出行、购物、上学、户外活动等,主要影响因素:A.位置选择 B.交通组织出入口、道路网形式等C.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与布局(服务半径),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各类活动场地等.舒适内容广泛,包括住区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A.住宅内部居住环境住房标准功能齐全、分区合理、面积分配的当、功能配置合理、设施齐全(水、电、气)室内隔声、隔热、保暖、采光、日照、通风状况室内小气候和空气含量室内设施和装修标准B.外部居住环境人口密度居住人口毛/净密度、人均居住用地面积适宜的居住区人口密度宜控制在300800人/ha,人口密度在800人/ha左右或以上的居住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扩展户外公共使用空间,如立体化发展、复合利用等,提高居住区的户外居住环境质量。建筑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与布局形式公共活动场地活动场地的面积、设施标准、管理方式公共交往、健身、休闲场地的数量、标准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