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5252218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生文言文复习篇目.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

3、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

4、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

5、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

6、意,认可。)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2发 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7、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3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5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6王 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ng”) 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ng”

8、)7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8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9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

9、,非活用,用本意)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五、古汉语句式(一)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

10、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1“或或”

11、(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饿莩( ) 洿池(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12、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

13、当中的两项是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