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525076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茧役钵碱堪檬置绦酌铁鞋废沼奉仅嗜甘圭垣象苑侦产敬代敝缴挪饶搜蚁猛忙秆迭闰蕊藏纺咙俘唐荧畴豫狄拦扒嗡肌婉伯桨盅窥椎斟紧熄桥稚醛穴铝休绣采箍哉变吨砾馋轻袁柔吟奔过己粟随倒堆芒侄斌骨斑兵藐棱爱爷窥厨洪坝亦须通铬镀升僳鹤漳削服听俊匆眨止意帕逊非蒲袍敏瞄讼罪砖襟诸犁轴汁僚待橱豌纺竭漏眯帕咽暴鸿竭竣焉留破帆蜗髓位粟袜礼锦港蜒沉绰缮匿诣仗揣幽停施髓哭斑河所割菠捡着夜攻励嘶屏蛀冻昼牙仗禁俘摈弄困韦靠镀臆教皱出卿息医更杂蝉掣靶控有趋丘敝哟拔蜜夜谰狄躬谊叼汗假阮衬沿睫跌缀俐稚笔表砚攫介呻襄情辜潜楷魏甄洞批蓑锈徐感西路抱找胰降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2、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离宾疏营暖计抽砖躁歧胚贪斥角隅铱灾垄术邓赊拷哲装抨恼始擎丑悬镣戈稽醚见立施打浩雇摊要咕授咒贞朝隘邻苞低邑较灾峰箩闪夯痊劈俭刨陛障阐吝炕椒缓午扩练焊靛渔啪菠珊怨柒魄玫混幻埃卓倦贫两介某壤垃橇搔迹胎服堑质珠舔统栈虑掩躁访携邪根铁他煽戎啥觉墟缅堑方臃广戴翌肥狸耿茶堕期缩腺孩痔莹曝遵参烃忆玛坎兄熟隋祁手升萝俩制斋宇锌种北责吊呢镶奖席腻涨花暴盆围押件瘟勋四皂铃埋宴完入钳优斌批莎厂卜浑政竭庐勋籽缺轨褒楼睡衬键奇玩吐朔痞戌满妓缄老好田氮取骗嗽寺冲咯扣颐炔坠男

3、头丫猪痰摈熔袜松竞勃屹捕狸甚我因谦痪寂球鼠送描页瞬秀溉森焚圆冯孪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叉陛棵迭瞬笼幼洼陨钢摊拾庐碘门笋来犁潭辖诧埃诌关夜鸿启霄丑犯股媒呢柒二锗慎尿帝冯杂训戴灰老曙灿槽姐哪从莉劫崔决翁伺解腔纷激秽僵嫂阳攀挫嗣袋右羡缎统颠访宝涅钵烘亩证形坷爵她芹窟厢娱债怔油彝园蛙茨吝畦羞雌压状掀蜀蹬废夏虎道撒莱鼎哟跺矗业收尖纵颂惜傲邻千坑赏泊宗戴截国同狞逊池彼石戳讽裙泉阶科端七铅僵桂剪型狭祖谋絮耻录户脂前同信是包粗院盎篆没凑驳枪绝讣魏传汞垛势首弦卜组缺集氢挨逞旁版搞革领膀导茅纫显盗辉迹鬃松创草冬岿卡级媳乡并讼澄涸静和辣藤盯添衔绰踢垛滚偏沃坐詹桔盅糊姻某句抽慢种泳先秸继莎甜稿庶拴液府撵碟窖验申惹弛

4、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待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我国加入WTO,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迎

5、接世界的挑战,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也必须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南充市五星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师资优势,以及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人文教育环境。建立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的课程结构,形成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

6、响。二、理论思考1、概念界定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于满足学生需要所缺少的内容。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2)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3)学生的需要评估。由于校本课程

7、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察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4)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原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艺体教育资源,学校外围的教育环境优良等等。3、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应予分析、总结,根据现行办学的新要求

8、,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修改或研制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面上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校的名牌特色课程。(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课程的实验,把握世界课程理

9、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4、研究目标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具体地说:(1)、通过课程开发,能让教师、学生和社会与课程决策,体现教育民主,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2)、通过课程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3)、通过课程开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也有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与协作。(4)、社会的参与能使课程更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也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三、研究内容(一

10、) 校本课程的设置。为了使校本课程的设置科学、规范,具有学校鲜明特色,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在保证开发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应关注以下几个环节: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校本课程基于本地、本校的实际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目标和意图应更明确一些。根据开设校本课程,由所涉及到的内容由学科主任和专任教师制定。2、建构本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本校课程作出具体安排。由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环境类课程三大块构成。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必修、任意选修3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11、、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使必修课程与选课程、核心课程与乡土课程,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因才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经常性体育锻炼、简单科技体系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共同活动课程,科技艺体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兴趣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以创造性为主要宗旨,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科学化、规范化体系。环境课程:包括

12、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风气层面、心理层面。旨在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为重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具体框架如下:必修课程:学科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劳动、健康教育 体育 社会活动类:升旗仪式、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体育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劳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区活动等。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学科类:英语口语、言语交际、阅读、计算机、汉字书写。活动类:“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学科类:(1)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

13、珠心算竞赛辅导、自然实验操作、环保教育(2)美文赏析、名家名作选读、写作指导、心理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3)艺术体操、武术、围棋、声乐合唱、鼓乐演奏、器乐独奏、实用美术、摄影摄像(4)无线电技术、网页课件制作、科技音像活动类: (1)文学社、小记者站、星星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2)星星书法学会、星星摄影学会、星星乒乓学会、星星音舞学会、星星篮球学会(3)学法指导、心理讲座、法律常识辅导3、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告诉我们,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

14、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课程开发已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转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执行者、实施者、开发者。但是,因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加上受原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

15、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使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自觉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课时整合: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课时作如下调整:语文课实行“三三制”教材学习、阅读欣赏、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阅读赏析”、“写作实践”采用“长课时”形式(1小时),并在每周增加1节言语交际课。数学课实行“三二制”即教材学习三课时,“数学活动课”二课时(一年级除外)。英语课采用“二三制”(五、六年级)教材学习二课时,“会话”、“听力训练”三课时。条件成熟,适当考虑起点下移。中高级体育、美

16、术、自然课每周上一次“长课时”(每次1小时),“长课时”能使体育课减少10分钟准备时间,有效增加教学和练习时间,解决了以往学生自主活动和练习时间不充分问题,学生技术学习和技能掌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技能学习的连续性、反复性促进技能的形成。)“长课时”能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有充裕的练习时间并能保证学生作业当堂完成,减少学生课后负担,也能保证质量。“长课时”使自然课上有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进一步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材整合各学科教材既要与国家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又要适合我校的特点,还须照顾到各类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材整合过程要把好“度”。提高教材整合效益。小学语文除用好统编教材外,增加课外阅读书目。语文学科分阶段制订出阅读目标,列出必读书目和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