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524359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复习题.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复习题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最近?有什么理由?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 先分支进化而成。理由是: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脊索 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何谓“适应辐射”?以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

2、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 (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

3、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 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

4、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

5、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 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 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4、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答: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大多体表有被囊。大多数仅幼体有尾。营固着或自由生活。第十五章 圆口纲复习题1、说明七鳃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答: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面分出一支盲

6、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 进水进行呼吸。2、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答: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独特的鳃 呼吸器官鳃囊。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答: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

7、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1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固。4、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各有些什么种类?答:七鳃鳗目: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口位于漏斗底部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脑垂体囊不与咽部相通鳃孔7对,鳃笼发达内耳有2个半规管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种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鲤鳗,雷氏七鳃鳗盲鳗目:无背鳍和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鼻孔开口于吻端脑垂体囊

8、与咽相通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内耳仅一个半规管卵大,发育无变态代 表种类有:粘盲鳗第十六章 鱼纲复习题1、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答: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 ,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2、简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

9、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 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 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

10、内获 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 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4、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

11、和鳍脚,营体外受精。5、比较鲤形目和鲈形目的主要区别。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露,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于淡水中。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鳞,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2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大多为海产鱼。6、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答: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鱼类开始具备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12、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体运动 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7、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8、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食性的关系。答: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 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

13、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 质分解酶活性高。9、试列举几种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白 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14、 辐鳍亚纲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10、小结鱼类的经济价值。答:鱼类产品是优质蛋白、重要矿物质和主要的B族维生素的最好来源。随着开展鱼类综合利用的研究,“鱼的一身无废物”的论点也已被人们所接受。总起来看,鱼鳞可以提制鱼光鳞、盐酸鸟粪素、咖啡因、鱼鳞胶、鳞酱油、磷酸钙肥料、黄嘌呤等;鱼皮可制成鱼皮胶,鲨鱼、河豚的皮还能制革;鱼的尾和鳍,也可以做胶,某些软骨鱼的鳍,就是名贵的海味“ 鱼翅”;鱼的头、骨、刺和内脏可制成食用鱼蛋白、鱼粉、蛋白胨、鱼油、味精,残渣可作为固氮菌肥料,内脏还能提取维生素B12;鱼胆可作胆盐,用作细菌的培养剂;鱼肝 营养丰富,鲨、黄鱼、鲽等鱼的肝脏可制取鱼肝油和提取

15、维生素A和D;鱼肉是主要的食用对象。蚊、鱼、柳条鱼、斗鱼等能吞食孑孓,防止病毒,也有益于人类。当然,不是所有的鱼对人都是有益无害的。有些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鳡鱼,乌鳢等是池塘鱼类的敌害,有些鱼如河鲀等具有毒素;有些鱼是绦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寄主,少数鱼类如食人鲨还直接伤人。但从整个鱼纲来看,它们对人的有利方面,远远超过它们的有害方面。11、研究鱼类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答: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大量集中确定渔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另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十七章 两栖纲复习题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 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