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24108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猪巨吻棘头虫.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猪巨吻棘头虫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Pallas,1781) Travassos, 1916属于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后棘头虫纲(Class Metacathocephala),原棘头虫目(Order Archiacanthocephala),稀棘棘头虫科(Family Oligacanthorhynchidae), 巨吻棘头虫属(Genus Macracanthorhynchus)。偶可在人体寄生的棘头虫有两种,一种是主要寄生在鼠肠内的念珠棘头虫Moniliformis maniliformi

2、s (Bremser,1811)Travassos,1915,中间宿主为蟑螂,国内外仅有数例人体病例报道。另一种是主要寄生在猪肠内的猪巨吻棘头虫,中间宿主为鞘翅目昆虫,包括多种天牛和金龟。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macracanthorhynchosis)病例在国内十余省共报道356例,故侧重以此虫为代表叙述之。成虫(图13-1)活体时背腹略扁,固定后为圆柱形;虫体呈乳白色或淡红色,体表有明显的横皱纹;整虫分吻突、颈部和躯干三部分;吻突呈类球形,可伸缩,其周围有56排尖锐透明的吻钩;颈部短,与吻鞘相连;无口及消化道;雄虫体长510cm,尾端有一钟形交合伞;雌虫2065cm,尾端钝圆。虫卵呈椭圆形,

3、棕褐色,大小为671104065m, 卵壳厚,一端呈隆脊的嵌接处,易破裂;成熟卵内含1个具有小钩的幼虫(棘头蚴),由嵌接触逸出。图13-1 猪巨吻棘头虫猪巨吻棘头虫的生活史阶段包括虫卵、棘头蚴(acanthor)、棘头体(acanthella)、感染性棘头体(cystacanth)和成虫。猪和野猪是本虫的主要终宿主。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散落在土壤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当虫卵被甲虫的幼虫吞食后,棘头蚴逸出 进入甲虫血腔,经棘头体发育至感染性棘头体。感染性虫体在甲虫的整个变态过程中可存活23年。当猪等动物吞食含感染性棘头虫的甲虫后,在其小肠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图13-2)。人

4、因误食含活感染期棘头体的甲虫而感染。人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故在人体内极少发育成熟和产卵。图13-2 猪巨吻棘头虫生活史猪巨吻棘头虫多在人回肠中、下段寄生,一般为13条,最多21条。虫体以吻突的倒钩固着于肠粘膜,引起粘膜组织充血和小出血;吻腺所分泌的毒素可使肠粘膜产生坏死与发炎、甚至形成溃疡,继而出现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棘头虫结节突向浆膜面,与大网膜形成包块。虫体常可引起肠壁深层受损,甚至穿破肠壁造成肠穿孔,导致局限性腹膜炎及腹腔脓肿。亦可因肠粘连出现肠梗阻,部分病人可发生浆液性腹水或长期的腹胀,儿童患者可出现“大肚子体征。患者在感染早期症状不明显,多在感染后13个月发病,可有消化不良、乏力、消瘦

5、、贫血、腹泻和黑便等表现。右下腹部常出现阵发性疼痛,在腹部明显压痛处常可扪及圆形或卵圆形包块。患者亦可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夜惊等症状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少数感染者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症,自动排虫后而自愈。本病对人体主要危害是引起外科并发症,国内临床报告半数以上病例发生肠穿孔。诊断本病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作诊断性驱虫或经急症手术发现虫体是确诊的依据。免疫诊断,可采用虫卵抗原作皮试,对诊断本病有一定价值。人体猪巨吻棘头虫病在国外仅有数例报道,在国内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天津、河南、吉林、安徽、海南、四川和内蒙古等10个省(市、区),其中在辽宁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猪是本病的主

6、要传染源。鞘翅目昆虫在我国有9科35种可作为本虫中间宿主,其中以大牙锯天牛、曲牙锯天牛和棕色金龟子的感染率最高。人感染棘头虫主要与生食或半生食甲虫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在流行区,儿童有捕食天牛和金龟子的习惯。故患者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为多。预防本病主要对儿童做好宣传教育,不捕食甲虫;加强猪饲养管理;及时发现感染者早期治疗(服用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出现并发症者,应及时手术治疗。附录1 铁线虫铁线虫(Gordiacea Von Stebold, 1843)又名发形蛇(hair snake),隶属于Nematomorpha门,为铁线虫纲蠕虫的总称。与医学有关的虫种分属于铁线虫目(Gordioidea)、

7、铁线虫科(Gordiidae)、铁线虫属(Gordius )和索虫科的Chordodes, Paragordius和Parachordodes属等。成虫在水中营自生生活,偶尔感染人体,引起铁线虫病(nematomorphiasis)。铁线虫寄生于人体的病例,我国大陆到2000年止共报道19例,其中寄生于消化道8例(包括7例从肛门排出、1例从口吐出),寄生于泌尿道有11例。19例患者分布在8个省(区),其中新疆4例,山东、湖北、河南各3例,四川、云南各2例,广东、陕西各1例。患者年龄最小者11个月,最大者45岁。本病女性多于男性。虫体细长,圆线形,似铁丝,黑褐色;长约1050cm,宽约13mm;

8、 头端钝圆,具有0.51mm长的淡黄色区;虫体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雄虫尾部卷曲,末端分叉;雌虫尾短尖钝。虫体在体外非常活跃,常有自行打结的习性(图13-3)。图13-3 铁线虫(自然形态和大小) 铁线虫成虫生活于沼泽、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体中,雌雄交配产卵,卵内幼虫孵出进入昆虫(蚱蜢、蟋蟀、蟑螂、甲虫等)体内发育形成稚虫,昆虫入水,稚虫离开宿主在水中发育为成虫。人体消化道感染铁线虫可能是通过接触或饮用含有稚虫的生水、昆虫、鱼类和螺类或食物而引起。尿路感染是由于人体会阴部接触有铁线虫稚虫的水体,经尿道侵入,上行至膀胱内寄生。虫体侵入人体后可进一步发育至成虫,并可存活数年。寄生泌尿道的患者,以女性为

9、多,均有明显的泌尿道刺激症,如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放射性腰痛、会阴和阴道炎等,虫体排出后,症状缓解。 铁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表现。亦见有从眼眶肿物或耳道检出虫体的报告。诊断本病依据从尿中或粪便中检获虫体。在临床上若遇到有尿道刺激症状,久治不愈、而又有生饮或会阴部接触过塘、沟水或潮湿草地的患者,应考虑作膀胱镜检。铁线虫病尽管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寄生虫病,全世界只有14个国家有病例报道。但各地因生产生活接触自然水体的人群甚多,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比已报告的例数要多。防治本病的关键是不饮不洁之水、不生吃昆虫、鱼类和螺类等食物,下水时避免口腔与

10、不洁水体直接接触。疑有感染者可口服驱虫药促虫排出,寄生于组织内者应手术取虫。附录2 水蛭水蛭(leeches)又称蚂蝗,是一类营自生生活的、有强烈吸血习性的环节动物,广泛分布于稻田、池塘和沟渠等水土中,当与人体接触时可吸附在人体皮肤上吸血,偶可侵入人体,引起水蛭病。迄今我国有12个省、区(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有人体寄生病例的报道,连同突尼斯、也门等一些国家共有401例寄生于人体的病例。其中寄生于鼻咽部290例,阴道72例,声门下区19例,消化道和眼部各3例,在尿道、膀胱、皮下和上颌窦寄生的各1例,寄生部位不详者6例。此外,金大雄在贵州和云南从

11、4例患者鼻部各取出1条凶恶怖蛭(Dinobodella ferox)。水蛭感染人体一般乘人下水游泳、捕鱼、洗脸之机而入侵,或通过喝入含水蛭的溪水、池塘生水而引起。水蛭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虫体吸血的同时分泌水蛭素,使凝血时间延长,导致寄居部位的粘膜创伤经久不愈和出血。鼻咽喉部水蛭病 虫体从鼻孔或口腔经鼻咽部进入鼻腔或喉部,甚至气管或支气管。在鼻咽部寄生的水蛭,后吸盘附着在鼻腔顶部吸吮血液,常引起鼻衄、贫血等症状,轻者仅有鼻部不适、鼻痒、鼻塞、异物感等表现,重者可出现鼻痛、头痛、紧张甚至休克;喉部水蛭寄生,有喉痒、异物爬动感、剧咳、咯血及声嘶等症状。 据1982年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

12、对155例鼻腔水蛭病的综合分析表明,寄生数量多为1条,亦见有6条;寄生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为1年余;寄生部位在鼻咽部者82例,在咽喉部者42例,余在鼻孔或鼻腔中;全部病人均有喝溪沟生水史。在我国海南和广西等地栖息于灌木或浅水沟中的单吸盘山蛭(山蚂蝗),引起人体感染共报道135例,这些患者均有上山喝溪水史。患者多数有鼻涕带血、鼻塞及异物爬动感症状;病程为2天至3个月,往往出现鼻出血才就诊。山蛭在鼻腔的吸附部位较水蛭广泛。生殖泌尿道水蛭病 当人下水时,水蛭经阴道口或尿道口侵入。阴道内或外阴部常被水蛭咬伤后导致大出血。患者常在发病前1数小时有下水史,此类病人多为10岁以下的女孩,患者除表现为阴道出血

13、外,可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查外阴处和阴道壁可见出血点或溃疡面。水蛭侵入其他部位,均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出血表现。 水蛭为偶然性寄生虫,人的感染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也是水蛭繁殖和活动频繁的季节,因此,在这个季节若遇到有鼻出血或阴道出血的青少年,并在发病前数日内有下水或和生水史者,则应考虑水蛭寄生所致,在出血部位发现虫体是确诊本病的依据。治疗本病主要靠取出完整水蛭和止血处理,为确保虫体完整取出,可用含2%地卡因溶液加少量0.1%肾上腺素或麻黄素的棉球填塞有虫部位,5分钟后用钳取虫。若取虫困难,在鼻咽部可用安冰合剂(复方安息酊10ml,冰片0.5g,蒸馏水90ml)蒸气吸入驱虫;在消化道可用阿苯哒唑等躯虫药促其随粪便排出。(曾庆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