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23967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7 游褒禅山记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从容说课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是北宋王安石在执政之前的作品,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游褒禅山记作者所游的是“褒禅山”,而所记的是褒禅山的“华山洞”。作者游华山洞时,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从而认识到一条客观真理:做任何事情,要想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收获,必须树立坚定的志向,具有坚强的毅力,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所以游褒禅山记一文,实际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这篇游记距今虽已九百二十多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其思想精华,文章关于“志”“立”“物”的观点,时

2、至今日仍有激励意义。全文六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两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用写作时间。拟定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课授课内容有:(1)王安石及其文学成就;(2)了解“记”这种文体;(3)在熟悉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大意,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重点鉴赏课文第三、四段,从中汲取有益的教诲。教学重点1.掌握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

3、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借鉴此观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安石的简单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掌握“名”“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背诵课文第三段。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借鉴此观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

4、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做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如何啊?(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师不过,我先不告诉大家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待会听完后,大家再来猜猜他是谁 生(齐答):好!师 (慢条斯理)北宋年间,有一个年轻人进京赴考,在京城附近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盏走马灯,灯上写有“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户人家是在出联招婿,此为上联,已挂半年,无人能对。这位年轻人听说这家的小姐才貎双全,该联即出自小姐之手,心下倾慕,但因赴考要紧,无暇去对,只是默记在心。考试时,主考官出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其他考生一看此联,一筹莫展,无

5、以应对,只有这位年轻人想起了走马灯上的上联,便不假思索地对之。主考官看后,大喜。考完后,这位年轻人又去了招婿人家,便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对之,主人亦大喜,遂招他为婿,选取了吉日。正值洞房花烛之夜,忽然外面人欢马叫,两个差人来报:“恭喜大人:新科状元郎,金榜第一名!”对年轻人而言可谓是喜上加喜啊,他便乘兴在红纸上欣然写下一个大大的“喜喜”字贴于门上。从此,红“喜喜”字便流传开来。年轻人此时仍觉意犹未尽,又写一对联:“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最终,这位幸运的年轻人成为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师故事讲完了,有没有同学

6、猜到这位幸运的年轻人是谁呢?生(小声)王安石! 师对了,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学生议论纷纷)提起这位著名的人物,你们还会想起他的哪些事情呢?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首很著名的诗是推进新课生(齐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很好。这首诗中的“绿”字格外被人们称赞啊。还有没有同学记得他的其他诗歌呢?生我记得他有一首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掌声)生初中学过的: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师记得诗的题目吗?生书湖阴先生壁。生 小学学过的咏物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

7、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掌声;学生赞曰:“强!”)生大家最喜欢过的节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热烈的掌声)生去杭州旅游时在灵隐寺里面看到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学生笑;掌声)师真不愧是“唐宋八大家”啊,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其他同学若没有读过上述诗句的话,那可要抓紧时间把它记下来!师历史上的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想知道他的更多的事情吗?(学生想)让我们掌声有请第四组的同学给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位大文学家。(掌声)小组代表

8、:大家好。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要内容是王安石和他的文学成就。请大家看投影。多媒体展示资料:资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

9、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以适用为本,务求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畅达而精练。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长达万言,而答司马谏议书却不足四百字,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牍,都是议论警辟,酣畅淋漓。他的诗歌遒劲清新,读史商缺元日过瓜州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的词作虽少而气魄宏大,脱俗不群,桂枝香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他生平著作极为丰富,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多部著作传世。资料二: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

10、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师让我们再次感谢第四小组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王安石和他的文学成就。我们再来看看标题。“褒禅山”是本次旅游的目的地,那么“记”怎么解释?(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记”这一文体)生它是一种文体,在记叙中有议论的成分在内。生“记”这种文体往往具有叙事写景、抒情感怀的特征。通常它以叙为主,感为辅。师能不能举些例子?你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记”这种文体吗?(学生思考)生我们学过的“记”有: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师对了,其实我们以前就已经学过这种文体了。这类文章往往借游览来抒发心志,寓

11、情致与赏山悟水之中,所以,它往往还伴有议论。师下面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一边听一边圈画出课文的生字词。(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教师巡堂指导)师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给加点的这些生字词注音。多媒体展示华山()庐冢()音谬()窈然()咎其欲出者() 瑰怪()何可胜道()长乐王回深父()(正音正字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师朗读了课文后,大家发现没有,它跟我们一般的游记文似乎有些不同。生课文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生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师对了,它并没有为我们具体地描绘山水,而是重点抒发了自己的情致。那么这篇游记讲了哪些内容呢?试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一下

12、。(学生讨论)生课文写了王安石一行五人,游览褒禅山的经过以及游览所获得的感悟。生课文简单地写了褒禅山的一些景物,重点讲了他们游览后洞的情形,最后作者从中获得了极深的教诲。师很好。概括到位,表述清楚。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课文第三、四两段。(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师最后,我们来积累课文的生字词和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请大家看本课的积累要求。多媒体展示:1.一词多义:卒、文、道、极、观、得、夷、相、以2.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4.文言句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词语积累,教师适当指导)一词多义词类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

13、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不能穷也。”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常,古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古义是十分之一,是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今无此义)(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义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现代汉语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示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14、。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4)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判断句)(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判断句)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句)(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8)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句)(10)而卒葬(于)之(省略句)(11)有碑仆

15、(于)道(省略句)师最后,我们来看看课文的几个句子的翻译。多媒体展示: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2.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乃”是判断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