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调整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23870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内容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内容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内容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内容的调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的调整关于新课程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于新课程的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变化,怎样实现这些变化?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地对教科书进行了增删、调换或者重组。 增删:对政治课和时事政策

2、课的教材内容,不少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补充、更新、完善。师生通过讨论,对原有教材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补充、修改。有些学校还从中央及省市电视台剪辑新闻节目,并录制校园新闻,用活生生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代替那些陌生、遥远、生硬的材料。 调换:如语文第一册在学习拼音“ t”时,课本上的配图是个跳天鹅舞的模特,教师觉得这不够形象,于是换成了“伞把”;第二册做什么事最快乐中,书上说老牛耕地最快乐,学生提出“用鞭赶着老牛耕地会快乐吗?”学生难接受,所以大家就把这篇文章批判了一通,另增加了 20篇故事、童谣,师生一起背诵、表演,同时又增加了“我来讲故事”“好文章大家分享”。再如,一位教师在准备上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

3、,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天气预报说,后天我们这儿将下今年的第一场雪,到那时我们边看边学,好吗?”教师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那堂课非常成功。 重组:现行历史教材内容纷繁,是以朝代更替为线索编写的,不利于学生历史观的形成。为此,有些地区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章节的限制,抽取教材中的主线,形成历史专题。 “小蝌蚪”教学设计片段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小青蛙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小蝌蚪是什么样子 ? 生 1:大大的头。 生 2:细细的尾巴。 生 3:很黑。 师:你们学学小蝌蚪游的样子。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可爱的小蝌蚪。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有的摇动身体,有的把手放在屁股后而摆动,有

4、的伏下头弯下腰 师:小蝌蚪游啊游,渐渐地长成了什么 ?(生:小青蛙 ) 师:小青蛙又是什么样的 ?表演给我们大家看看。 生 1:白肚皮,穿着花衣服,一蹲一跳的。 生 2:专吃害虫。 (此学生边说边做出了吃害虫的动作 ) (生 3双手放在耳边,嘴里“呱呱”地学青蛙叫) 师:“小青蛙”叫得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学。 学生自由地学青蛙的叫声,有的是“呱呱”,有的是“呱,呱”,还有的“呱呱,呱呱呱”。教师适时地将节奏的学习渗入其中。 师: (从讲台里拿出课前备好的青蛙头饰和服饰装戴在身上 )你们这样子有点儿像小青蛙,看老师像不像青蛙。 ( 生惊讶,齐声说“像” ) 师:那我们用撕纸贴画的办法让自己变得更

5、像小青蛙。 学生兴趣高涨,忙将备好的彩纸拿出来,进行撕贴。有的将纸条贴在手臂上,有的将纸条贴在衣服上,还有的贴在肚皮上。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忙,教师这时也融进学生中间,参与到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中。 (郑惠,钟维斌小学教学设计, 2003 9) 第一个案例向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对教科书进行增删、调换或者重组。第二个案例中围绕着“青蛙”这个主题。创设了“小青蛙”的情境,教师综合运用了唱歌、唱游、听赏、绘画、表演、律动、创作等内容与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动作、创造节奏、撕纸贴画等方法,特别是将美术教学中的撕纸贴画有机有效地综合进来,加深了对小青蛙的感受与体验。这些方式的运用,是以音乐为本

6、的综合,即从音乐中走出去,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中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音乐形象,更直观地体验“小青蛙”,大胆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了“综合”,使本课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驾驭、利用和开发教材呢?(一)抛弃传统的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办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

7、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二)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

8、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生生的人,这使得教育过程和教育情境异常复杂和多变,它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最需要创造性。“教师必须有

9、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表现在对课程的创造性加工处理而因材施教上。如今,新课程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增大,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利用好课程资源。(三)强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拥有部分课程权利。而教师最了解

10、自己的学生,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有部分权利决定“教什么”。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有重要价值的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探索与成长。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应满足于现状,而要放开眼界,准确地预测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方向,并对学科教学、学生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新课程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决策者,有了更大的规划和设计空间。教师要能够适度地开发、筛选和创造课程资源。就课程的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进行自我

11、使用规划,作出相宜的“裁减”,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如何取舍,增删与否,应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入手作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同时,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现实生活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反映社会生活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以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来规划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让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实现。(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超级链接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和心理体验的积累,学生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基础,关注这些基础,利用好这一基础,能够

12、很好地把学习目标任务与其对接。要关注生活世界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他们学习的起点,同时成为课程资源。要关注“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的巨大价值。“做中学”就是把教学任务放在生活之中施行,是使两个世界结合的最佳途径。要重视并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综合课程不仅使各个知识领域综合在一起,而且把学习任务与生活也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实现课程价值,并培养学生认真探索的精神,使生活成为人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尤其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1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克服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