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docx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01KB
约9页
文档ID:545234545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docx_第1页
1/9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一)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三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十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二)  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十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十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十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十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十五  物壮则老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十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十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十九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二十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

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道德经名言精选及翻译讲解(三)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二十九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