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5226942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好课信息技术课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好课初中信息技术刘文胜: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员 副研究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及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

2、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

3、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

4、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 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 基本领

5、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 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

6、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

7、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 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

8、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

9、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

10、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

11、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情境创设 信息资源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

12、计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教师的范例 两种效果的对比 小故事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情境创设的形式: 课件、教师的

13、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材的使用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

14、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网络资源的准备。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学的组织策略: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田丽燕) 游戏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讨论法 训练和实践法 合作学习法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强化法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