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5226157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笔记)[1].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PROPERTY IN COPYRIGHT MADE BY XUELIANG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研究范围: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人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改变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从事其它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常用术语自变量自变量(独立变量):它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用以确定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因变量(

2、非独立变量):它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效度和信度效度(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所测结果必须符合该种测量的目的;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得分属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公开;隐蔽)实验法实验室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调查法实验室研究的内在效度较高,外在效度较低;现场实验则相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采用参与观察法、双盲法、用录音带播放指导语被试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来自两个方面,即“要求的特征”和“对评价的担心”*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的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

3、伤害作用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孕育 形成 确立孕育:社会哲学阶段:社会心理学的母体:西欧思辨哲学(史前18世纪中叶)形成:社会经验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脱离(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创始人,社会心理学进入社会经验阶段脱离的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长足发展1908年6月美国爱德华罗斯和1908年10月英国威廉麦独孤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象征社会心理学开始独立确立:社会分析论(20世纪20

4、年代至今)1924年奥尔波特 实验社会心理学;乔治米德:社会学传统“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二、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二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30年代 美国 谢里夫 社会规范 从众实验 德国 勒温 群体动力学40年代研究偏于信仰、偏见、说服、宣传、态度改变及大众传媒等50年代 费斯汀格 小群体的研究60年代 几乎涉及到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社会心理学的现状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场危机;欧洲的社会心理学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与美国在心理学方面并驾齐驱;苏联70年代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在80年代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和复兴阶段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5、(核心)(不可估量)精神分析学派(开山鼻祖)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冰山理论: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前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动力源:力比多(性驱力)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本能的我自我: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超我:原则的我、道德的我人格发展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青春期(13-20岁)荣格;阿德勒;霍妮(社会文化学派);埃里克森(8阶段)符号互动理论(不亚于精神分析理论)乔治米德意识、自我与社会自我:主我 与生俱来;客我 后天形成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说米勒和多拉德(模仿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格式塔

6、理论和勒温的场论格式塔理论:人的行为受到情境的影响(情境包括实际情境和自我认知的情境) 打狼的后怕(考夫卡)*勒温(场论)B=f(P.E)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和环境的函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场论还强调:“当下”(have and now) 海德(pox)第三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任务: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二、社会化的历程(种类)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青春

7、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成人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成年晚期)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很好地说明了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再社会化:指有意改变原有的建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个体逐步接受并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历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 儿童的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国家象征期抽象国家观念期国际组织系统期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8、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是指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模式 儿童3、4岁时教育他尊重别人的所有物 个人学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过各种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父母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决定了以下三件事:基本特征:身高 体型 肤色 血型(生理方面) 智力 知觉 动作 (心理方面)男女性别是单胎还是多胎 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文学、艺术、

9、教育、科学等家庭(社会化重要场所) 原因: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长的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学校“教师期望”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5.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图书、电影、广播6.计算机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1、弗洛伊德(1)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2)人的早期经验*2、埃里克森(新精神理论的代表)人生有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01岁)

10、自主与怀疑和羞怯(23岁)首创性与内疚性(45岁)勤奋与自卑(611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1218岁)亲近与孤立创造力感与停滞感(中年期)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老年期)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形式操作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第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者的意图开来判断是非(第二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与交换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科尔伯

11、格指出,这六大阶段依照次序开展不能超越,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注重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现个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强化积极的强化消极的强化*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中,人们同样可以通过其他人受到的赞赏和惩罚从而得到行为的强化 自我强化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四、正常成熟论格塞尔: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五、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 (注重遗传)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同辈群体;群体社会化理论模型:群体对群体而不是个人对个人六、解释理论:从符号互动论中分化出来(科塞洛)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一般意义)个人对

12、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意义)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趋向)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感情自我意向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詹姆斯)生理自我:对身体健康、容貌的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社会自我: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心理自我: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追求理想和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罗杰斯): 现实自我: 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

13、我三、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环境因素个性因素自然地倾向于关注而非环境,这种更易使人处于自我觉知状态的个性特质可称为自我意识倾向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有关自我的物的掌握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形成与发展* :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来源、发展 :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自我过程一、*定义:自我评价指对自己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它常常发生在我们希望准确地、客观地描述自我的时候*自我评价的途径:社会比较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自我评估社会上其他人的评价(他人态度)二、自我增强(自我美化)定义自我增强的方式(6种):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常常会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以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