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522593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乐乡村历史及民俗.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乐县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先辈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曾以广袤的天然牧场和险要的军事重地闻名遐迩,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第一次远征河西匈奴,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即经民乐;大业五基本概况 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市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和倾斜高原两大类,海拔1589米一5027米, 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351毫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分水岭以北、河西走廊中段,东邻山丹,西接肃南,南倚青海,北通甘州。地势东南高、西北 低,东西宽

2、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总面积3678.32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社区工作委员会、21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有汉、回、藏、裕固等10个民族,总人口2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城镇人口5.42万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88元。 行政区划全县辖6个镇、4个乡: 洪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乡、民联乡、顺化乡、丰乐乡。213个行政村,总人口2308万,有汉、藏、回、壮、土、蒙、白、满、裕固、维吾尔等10个民族。

3、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洪水镇,邮政编码:734500,电话区号:0936 。 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259”101139”, 北纬37 5619”384817”之间。海拔15895027米。县境东与山丹、永昌二县接壤,南与青海省祁连县、门源县相连,西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西和西北同张掖市甘州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 民乐县部洪水河东岸,地理坐标东经100 49,北纬3827。东北距山丹县城75公里。东距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1385公里。由张掖乘火车经西安、郑州、到北京2573公里;经包头到北京2360公里。东南距永昌县城 175公里;距甘肃省会兰州市534公里,直线距离372公里。南距青海

4、省祁连县城136公里;距门源县城165公里;距青海省会西宁市285公里,直线距 离220公里。北距张掖市65公里。境内祁连山巍峨挺拔,终年积雪。洪水河、童子坝河、大堵麻河、海潮坝河、酥油口河5条主要河流纵贯南北,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 驻牧之地。横贯县境沿祁连山北麓的旧大路,经大马营滩直通甘凉大道。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两山夹峙,群峰叠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门之称,是历代封建王朝设防的重地。现在,(西)宁张(掖)公路纵贯全境,北与甘新公路、兰新铁路 相接,交通便利。 历史沿革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东、西灰山所处的年代,应从新

5、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属早于青铜器的砷铜时期,具体年代为公元前近5000年。东灰山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和畜牧,农业生产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小麦、大麦、黑麦、高梁、栗(谷子)和稷(糜子)等五种农作物遗存,在同一遗址中发现,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意义十分重 民乐县大。东灰山人主要生活在夏代,到商代随着六坝滩逐渐断水变为荒漠,大部东迁陇东环江流域(今庆阳地区),少部分迁至山丹四坝滩,到西周、东周、战国时,史书已明确记为虞氏、禺知,即月氏了。在秦始皇病死前后,月氏最强,它攻灭乌孙,统一了河西,东部即以今永固城为月氏城,西部以今临泽昭武为国都,建立了河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着东起凉

6、州西至沙洲(今敦煌)绵延2000公里的广大地域。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月氏人受匈奴冒顿单于的第一次打击而西迁,史称大月氏,少数留居祁连山未西迁移者史称小月氏。后又连遭二次打击,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匈奴乘势占领了河西。从此,东起番和(今永昌县)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南界祁连,北连居延,都成为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的分地,其最初的驻牧地即史家称之为单于城的永固城,浑邪王统治张掖前后80余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奔袭浑邪王,战果辉煌。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使整个河西空无匈奴。于是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属张掖郡所辖

7、10县之一。西汉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氐池为否武。王莽失败后,淮阳王刘玄即位,张掖属国都尉窦融掌管河西,今民乐境内仍置氐地县。东汉设氐池县。 三国时境内属魏国,到西晋一直设氐池县。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境内首置三郡四县:张掖郡辖氐池县,祁连郡辖祁连县、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跨越前秦、后凉,建制不变。北凉时仍置三郡四县,除金山郡领氐池县外,余同前凉。北魏时设汉阳县,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 民乐县县。西魏时单设临松郡,辖安平县、和平县。北周设金山县,属张掖郡。隋大业初,撤金山县入删(山)丹县,唐不变,其后和五代十国时,境内随张掖先后建立的沙陀、吐蕃、张仪潮政权和甘州回鹘等政权而变更隶属关

8、系。北宋政权未及张掖。公元1028年,西夏李元昊夺取甘州,称帝后,境内属治所甘州的镇夷郡、宣化府。西夏统治张掖长达199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县境归元,设甘肃行中书省,省会为甘州,境内属甘州路。 明代,甘州置甘肃镇和陕西都指挥使司的派出机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今民乐县境属分巡西宁道的甘州前后左中右5卫。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甘州府,曾置东乐厅。乾隆八年(1743年)迁张掖县丞驻东乐堡,置东乐分县,又称东乐县丞,隶甘州府。辖一驿十四堡。 民国2年(1913年)东乐县丞升格为东乐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1929年)迁县址于洪水城,12月19日更名民乐县,取“人民安居乐业”之意。童子

9、坝、大小堵麻河流域的村堡都划归民乐县管辖,是为民乐县历史上县域面积最大的时期。民国16年起属更名的甘凉行政区,民国29年(1940年)又属更名的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到1958年底,先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武威专区、张掖专区,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民乐与山丹县合并,1962年1月1日,恢复民乐县建制,先后隶属张掖专区、张掖区。 000年,民乐县辖1个镇、13个乡:城关镇、南丰乡、永固乡、洪水乡、民联乡、三堡乡、六坝乡、北部滩乡、 顺化乡、丰乐乡、新天乡、李寨乡、南古乡、杨坊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0196人

10、,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3683南丰乡20379永固乡17051洪水乡35619民联乡21216三堡乡16080六坝乡16987北部滩乡6333顺化乡16260丰乐乡15141新天乡13428李寨乡12197南古乡14970杨坊乡10852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管辖。 2004年11月24日,民乐县人民政府(民政发2004120号)批复:根据 民乐县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两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22个村委会,207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

11、其中非农业人口1412人。(此外,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杨坊乡并入南古镇。) 2005年4月7日,民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民政发200535号):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张政发200479号)精神,我县撤销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撤销李寨乡,并入新天镇;撤销杨坊乡,并入南古镇。至目前,六坝、新天、南古三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三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本站摘取部分内容):北部滩乡并入六坝镇,乡镇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总面积193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208个村民小组,5454户、23163人,其中非

12、农业人口1412人。李寨乡并入新天镇,两乡镇合并后称新天镇,镇政府驻地设在韩营村,总面积253.5平方千米,辖30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6745户、268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8人。杨坊乡并入南古镇,两乡镇合并后称南古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城东村,总面积230.64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154个村民小组,6713户、258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人。 农业资源民乐县条件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6.0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25万亩,草地78万亩,林地110万亩,尚未开发的荒地50万亩。主产小麦、油菜籽、玉米、豌豆、苹果梨、紫皮大蒜、啤酒大麦、碗豆、洋芋

13、。民乐苹果梨果形美、色泽鲜、皮薄、肉脆、核小、果肉细 腻、营养丰富、含糖量高;紫皮大蒜个 大瓣肥,汁多味辣,久负盛名,是上乘 的佐餐调料;油菜籽优质高产,所产 油品营养丰富,芥酸含量较低,深受 消费者青睐;羔羊育肥肉质鲜嫩,无 擅味,可谓美味佳肴;民乐仔猪发育 快、抗疫病、耐粗饲、适应性强。其中紫皮大蒜质量优秀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工业资源民乐县境内资源丰富,有 较强的开发利用价值。水资源有 民乐县洪 水河、大堵麻河等7条较大河流和马 蹄河,大泉沟等12条小河流,年地表 水径流量4 .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 2 5亿立方米。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 7座,总库容7052 8万立方米,水电 站3

14、座,装机容量476。万千瓦。建成 干、支、斗渠1093条、1930 9组公里, 机电井22眼,相当规模的调储能力, 纵横交错的水利网,加之地下水的提 取,基本满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 水需要。矿藏资源有煤矿、赤菱铁矿、 褐铁矿、铬铁矿、金、铜、石灰石、石膏 等。土地资源有耕地92万亩,其中: 水浇地74 8万亩,林地110万亩,其 中:水源涵养林100万亩,森林覆盖 率14%,尚待开垦荒地50万亩。生 物资源有农作物300多种,林木70 多种,药用植物70多种,动物30多 305种。近年来,县政府与荷兰签订协议,创办了全国有名的马铃薯淀粉厂。 社会事业全县拥有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11人。推广

15、科技 成果12项。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县 拥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数达8000多 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达1000人;普通初中14所,在校学生数达 13419人;小学168所,在校学生数达 25652人;幼儿园50所,在园幼儿人数 达2822人。小学学龄儿童人学率达 99 65%,初中人学率达97 7%;2003 年全县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 送新生1357人;高考录取率达80 87%。保险事业迅速发展,全年保费收 人达2334万元。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内拥有广 播电视差转台2座,电视和广播覆盖率 分别达95%和100%,拥有有线电视用 户16731户。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

16、有各 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为目标,加 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1 29亿元,增长21%。完成 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和西荣、北苑2个 民乐县住宅小区规划,食品上段、北环路等 5条、1 3公里道路的拓改工程。完成 水厂2000吨扩建工程,新架设5条、 1 55公里的供配水管道,排水管网3 处、1 .18公里。加快民乐公园前期征 地工作,征用土地14 7亩。栽植风景 树1000多株,种植草坪2700平方 米。新建环卫设施5处。新建和续建 安居工程38幢,已竣工24幢,有 579户居民搬入新居;重点建设的北 苑住宅小区初具规模,建成集中供暖 点1处,安装6吨锅炉1台,铺设供 热管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