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骞医学巨星.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22222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孝骞医学巨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孝骞医学巨星.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孝骞医学巨星医魂张孝骞, 医魂, 医学, 巨星记张孝骞的一生周文斌引子深秋一天的最后一抹阳光悄悄地从窗棂上消逝了,眼前的景物、书页和稿纸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张孝骞教授欠身去开灯,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静坐了几个小时。一阵突然涌来的咳嗽打断了他的思绪,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钢笔,待扰乱思路的咳嗽平息以后,又从头审视自己写下的文字。这是一份入党申请书。桌上的几页稿纸,在灯光下,泛着暗蓝色的光泽和新墨的芳香。张教授读着,品味着字里行间的甘苦,不禁神思飞逸,陷入了一种梦幻般的境界他觉得自己是在攀登一座高山。迈向山峰之路是那样漫长而崎岖,以致使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几度峰回路转,几度柳暗花明,几回雷鸣电闪,几回天

2、清气朗,几番雪拥兰关,几番长驱猛进,组成了一首命运交响曲,记载着他在人生旅途中的悲欢、奋斗和追求。他不知道这条道路始于何处,更记不起自己是在什么时候踏上了这段漫长的旅途。或许是在“医学救国”的信念逐渐萌发之际,或许是在湘雅医学院的毕业典礼大会上聆听希波克拉底誓言之后,或许是在迎着解放战争的炮火返回协和医院的途中,或许是在天安门广场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日子。不,不。这所有的时刻,都不过是信念产生和升华的契机,是继往开来的标志。他也不知道这条道路的终点究竟在哪里。在闪闪烁烁的记忆中,他似乎跋涉过无数的激流险滩,攀登过难以胜数的大小峰峦。每一道科研课题,每一个求诊的病人,每一次公与私的考验,每一回光明与

3、黑暗的搏斗,对他来说,都是一座座必须竭尽全力方能登攀的山峰。可当他登上峰顶极目远眺时,发现前面仍是漫漫长路和风光更加壮丽的座座峰峦。于是,他还需要跋涉,还需要奋进,还需要追求。在这不懈的跋涉、奋进和追求中,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目标,这就是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行列。这一目标曾经激荡起他全身的热血,融汇了他毕生的愿望,寄托着他最高的信念,也曾经给过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智慧、力量和勇气。如今,他已经是一位88岁的老人了,肺癌的扩散又将他投入了生与死的搏斗之中。手中的这份入党申请书,也许是他告别人世前的最后宣言,也许是一个新的生命的最初起点。正因为如此,他心中的火焰才燃烧得更为猛烈,

4、他那捧着稿纸的双手才颤抖得更加剧烈夜色深沉了。张教授挣脱了那纷繁的思绪,重新拿起笔来,倾注着那积聚了数十年的感情。就在那个秋夜之后,时间过了不到两年,张孝骞教授便与世长辞了。在悼词和挽联中,人们除了用“著名医学专家”、“医学教育家”、“协和医院的泰斗”、“我国西医学的先驱”等词句来评价他的毕生事业外,他的名字前边还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七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唉,老了,老了!1984年的日历刚掀开几页。在南方,大概已经透出了几分春天的信息,可北方却正是隆冬时节。冲过长城的寒风,在北京市区遇到了高大建筑物的阻隔,被分割成弯曲盘旋的支流,充斥着大街小巷,使整个城市变成了风的漩涡。坐落在王府井附近的北京协

5、和医院,仍显得那么温馨而宁静。这座绿色琉璃瓦屋顶的建筑物,就像一片浓荫覆盖的树林,始终遮掩着生机勃勃的盎然春色。那狂放的北风,似乎也只能对他“望洋兴叹”,徒然在他的周围嘶鸣咆哮。眼科病房里寂无声息。房子中间的病床上静卧着一位老人。他的双眼蒙着纱布,洁白的被子从两侧缓缓下垂,头下的枕头垫得高高的,只有那偶尔牵动的嘴角和不时在被子里挪移的手臂,才表示他并未入睡。护士轻轻地走到床前,低声问道:“张老,您的感觉如何?”“一般感觉还好,只是这些天有点咳嗽,这对手术后的眼睛是很不利的。唉,真是年岁不饶人呀!一上了年纪,各种各样的毛病就会找上门来。”老人用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回答说。护士在本子上作着记录,房

6、间里又是一片寂静。“外面刮风了吧?”老人听到了窗外的风声,心里有些郁闷。“是啊,气温下降了,您千万别感冒了。”护士一边往外走,一边叮嘱说。随着那关门声,老人的郁闷情绪似乎猛然膨胀起来。他在心中默念着:1月10日做的手术,现在已过了将近两个礼拜。按照常情来说,也许该出院了吧。可是,这样一个平常的手术,落在自己身上,竟无端地生出一些枝节来。前些天,玻璃体疝出了,后经医生采取措施,总算复了位。这两天,又添了咳嗽的毛病,该不会闹出新的乱子来吧。唉,老了,老了!如此下去,真不知要耽误多少次会诊和查房啊!尤其是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日子,怎么能叫求诊的病人吃闭门羹呢这位老人就是张孝骞。他原是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

7、、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和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后来,为了给年轻一些的同志让路,他先后卸掉了这些职务,只当一名普通医生,参加门诊、会诊和查房。然而,仅这一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视力下降。他的右眼患有先天性视网膜炎,早就失明了,工作和学习全凭那只左眼,没想到,这几年,左眼又患了老年性白内障,视力日益下降,竟至无法阅读和书写。即使查房或会诊,也要事先点上扩瞳药水,才能勉强坚持短时间的工作。去年以来,扩瞳也越来越不管用,剩下的办法就只有做手术了。这个问题一提出,便有好心的人来劝他:“何苦呢,80多岁的人了,还去挨那一刀干嘛,走路能不摔跟头不就得了!”“那怎么行!”张教授照样坚持自

8、己的意见,“人没有眼睛,就是一个废人了。可我还希望作点事情呀!”手术是非做不可了。“那就换上一个人工晶体吧。”有人给出了这么一个主意,“友谊医院的钟惠澜教授换过人工晶体以后,效果还不错哩。这种人工晶体,是国际医学界近十多年来所采用的一项新成果。”张孝骞沉吟了。他当然相信医学上的这一进步;作为一个医生,也许比其他人更有责任推行这一成果。但他还是摇头了:“不行啊,我只有一只眼睛,这就决定了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装上人工晶体,手术便复杂了许多,出问题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此话有理。医生们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于是,手术方案确定了:摘除晶体,再配一副眼镜,以取代晶体的作用。这样做,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

9、许要稍稍麻烦一点,但总比让只有一只可堪挽救的眼睛的老人去做那种危险性更大一些的手术为好。真要感谢那些眼科医生啊,是他们的认真和细致保证了这次手术的成功!病床上的张孝骞教授还在静思默想虽然手术后出了一些麻烦,可能要延长住院时间,但那不是手术本身的问题。人老了嘛,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只是延误了会诊和查房,令人心里焦急啊,尤其是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时节。“唉,老了,老了!”张教授再次叹息着,许多往事出现在他记忆的屏幕上那是1982年的冬天,呼啸的北风吹得人们伸不直腰,睁不开眼。一辆上海牌小卧车穿街过巷,来到了晨光街旁的红霞公寓。刚刚参加会诊回来的张孝骞教授走下车来,吃力地推开了沉重的棉门帘,准备

10、回他在四层楼上的家。门帘啪嗒一声关上了。楼道里没有一丝光线,四周立即变得黑沉沉的。张教授稍稍站立了一会儿,用手使劲揉搓着发涩的眼睛,以便适应环境的明暗变化。然而,眼前仍是漆黑一片。于是,他把手伸向墙壁,一边缓慢地移动着脚步,一边摸索着墙上的电梯按钮。“当!”右脚碰到了什么东西,他急忙用双手去扶墙壁,可已经来不及了,向前趔趄了一步,脚又被另一个东西绊了一下,终于倒了下去。噢,这是一道台阶,那棱角硌得腰部好痛哟!腰椎本来就患有骨质增生,近来坐骨神经又痛得厉害,这么一摔,恐怕非卧床不可了!唉,年纪大了,记忆力竟然坏到这种地步。这台阶每天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现在怎么忘了呢!他用手撑着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泥

11、地面,想试着爬起来。奇怪,胳膊不听使唤了,显得那么软弱无力;身躯也感到异常沉重;两条腿似乎麻木了,连弯曲都不能。难道不服老不行了么?张老的心中升起了一丝凄苦之感。不,还是要爬起来!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着,最终还是扑倒在那台阶上邻居过来了,发现摔倒了的老人,才把他扶起来,搀送他回到家中。“张老,您不是已经退休了吗,怎么还要外出会诊呢?”待张教授在床上躺下以后,邻居不解地问。“是啊,已经整整85周岁了,还不服老,怎么行呢。不是查房,就是会诊,风里雨里的,出了事怎么办?摔跟头的事也不止今天一次了,总该吸取一点教训吧!”张老的弟媳一边为他掖着被子,一边埋怨说。张老喘着粗气,脸上露出了苦

12、笑:“我只是辞掉了内科主任的职务,可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是辞不掉的呀。医生能离开病人吗!”“好了,好了。这些话我们已经听过多遍了。”弟媳的态度显得有点生硬,似乎真的动了情绪,“弟妹们劝您,孩子们劝您,您都可以不听,但在事实面前,您总得承认自己老了吧。现在您休息一会儿,等吃饭的时候我再来叫您。”弟媳刚要出门,又被张老叫住了:“把沙包给我拿过来吧,我今天还没有做牵引呢。”弟媳虽已年逾花甲,但手脚还很灵便。不一会儿工夫,几袋沉重的沙包全都系到了张老的脚腕上。全身的关节顿时紧张起来,酸麻胀痛的感觉加剧了。张教授无法入睡,一个难于排解的念头笼罩了他的全部思绪:真的老了么?真的应该从医疗战线退下来么?这是一

13、个多么明确而又多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啊!85岁了嘛,老了,确实老了!然而,难道医学生涯也“老”了么?救死扶伤的责任也“老”了么?难道真有一条无形的绳索将生理功能和事业心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而令人无法挣脱么?脑子里的思绪越来越多。他终于感到了一阵无法抗拒的困倦,于是闭上眼睛,想强迫头脑暂时休息一下。鲜花,掌声!张教授猛然清醒了。他意识到,眼前的幻觉,正是一年以前的一个真实场面。那一天,1981年9月23日的下午,真是终生难忘的时刻啊!为了庆祝张孝骞教授从医60周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盛大的座谈会。陈云副主席、邓颖超副委员长送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邓颖超、陈慕华、康克清、王首道、钱信忠等领导

14、同志,以及首都和外地的医学界代表,共200多人,出席了会议。热情的赞扬,热烈的掌声,衷心的祝愿,殷切的期望,就像一股股潮水,猛烈地冲击着张教授的心扉。他不知道是激动,是感谢,还是惭愧,只觉得喉头梗塞了,眼眶里滚动着泪水。就在这次会上,邓颖超同志把一只用鲜花编成的花篮亲手赠给了张教授。他握着邓颖超同志的手,心里掠过了一个念头:这鲜花,究竟是代表自己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呢?“一息尚存,仍当继续努力。”这是张教授答辞中的一句话。时光流逝,他已记不清当时这句话是用嘴说出来的,还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如今,当这句话重新震响在他耳畔的时候,他似乎猛然找到了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人的身体是会衰老的,而

15、事业的鲜花却永远不会枯萎。他不知道是否有哪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但邓颖超同志向他赠送的那只花篮,不正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这种意思么!永不消逝的春光一只巨手伸过来,把他的手握得紧紧的。张孝骞抬头一看,见毛主席正笑容满面地站在他的跟前激动而幸福的感觉传遍他的全身。他久久地凝视着毛主席慈祥的脸,心快要跳出来了,唯恐这震撼心弦的一幕会从眼前消失。过度的兴奋惊破了他的梦境。他揉了揉眼睛,觉得泪水还是热的。那眼泪,也许是在见到毛主席时流下的,也许是在这一情景突然消失的时候涌出眼眶的。张孝骞教授发现自己还躺在卧室里的时候,不禁怅然若失。他环顾了一下房间,只见柔和的月光正洒在窗前的书桌上。手表看不清,不知道是几点钟

16、了,他想不起在楼道摔跤的事发生在昨天,还是发生在今天。反正睡意阑珊,他干脆向上推了推枕头,用对往事的回忆来接续刚才的梦境时光过得真快啊,一晃将近20年了。1963年,全国医学科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要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决定接见全体代表。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见毛主席走过来了。随着毛主席那稳重而矫健的步伐,他全身的血液在剧烈地沸腾。啊,毛主席向着自己走来了,伸出了他那温暖有力的手。接着,一个熟悉而亲切的乡音在张孝骞的耳边震响着:“我们到这里开同乡会了。”他握着毛主席的手,眼睛却被喜悦的泪水蒙住了。那次见到毛主席,真还不如刚才在梦中清楚呢。现实和梦境都过去了,唯有那短暂的握手之时毛主席在他心中播洒的春光永远不会消逝。其实,播洒春光的又何止毛主席一人呢。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他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