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216135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弃土场复垦方案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 鹤岗至大连高速公路靖宇至通化段ZT14标段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鹤岗至大连高速公路靖宇至通化段ZT14标项目经理部 取弃土场复垦方案一、 编制目的和原则 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工程的合同要求,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在相关工程完工之后,要对临时占用的取土场、弃土场进行复垦和绿化。为达到节约用地,规范复垦行为,特编制本方案。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2、中华人民共和

2、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技术规定5、地方性土地复垦相关法规三、工程概况 本项目合同段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路基起讫桩号K284+830K304+300,全长9.47公里。路基挖石方76万立方米,路基填方132.5万立方米。本标段取弃土场位于五岔村,K300+200段道路左侧约500米处,相关机械和车辆可通过我施工便道进入弃土场。四、 取、弃土场土地损毁分析与预测1、 土地的损毁环节与时序取土场损毁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土之前将对取土场进行表土剥离,将所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取土场的边缘,表土堆放造成对土地的压损;二是取土场取土会对取土场

3、的植被进行破坏,损毁类型为挖损。弃土场主要承担建设项目工程中产生的旧混凝土、砌石、弃石方以及弃土方的堆弃。2、 拟损毁土地预测取弃土场依据土地损毁方式及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表土堆放场、取土场地两个类型的损毁单元。表土堆放场用来集中堆放取、弃土场剥离的表土,表土设计堆积高度通常不超过5 m,土堆边坡角小于50,其形状根据不同取土场位置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表土堆放场损毁方式为压占。 取土场地用来提供建设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土石方,取土场地的损毁方式为挖损,取土场取土后会产生具有一定倾角的边坡。 弃土场用来堆放建设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弃土堆的高度要根据弃土场的选择地点的高程来确定。五、复垦区与

4、复垦责任范围的确定取、弃土场作为临时用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损毁的农用地需要全部复垦,损毁的其他用地类型也应该优先复垦为农用地,因此,取弃土场的复垦区面积等于取弃土场的占地面积,而取弃土场的福肯责任范围等于复垦区面积减去不符合复垦条件的用地及留续使用的永久建设用地面积。六、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取弃土场施工过程中,会对附近区域的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等产生污染和损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对土壤结构会造成损毁对区域原有植被和局部土壤结构会造成损毁,可直接导致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同时,对土地的开挖和扰动等致使坡面裸露、松动,在水力侵蚀作用下易导致水土流失,其他如填方边坡、取、弃土点也

5、易产生水土流失。2、 生物资源受影响严重取土场和弃土场对周围植被造成损毁,影响到与植被密切相关的动物或微生物生态系统。植物损毁和机械噪音可能迫使野生动物迁移和丧失,但这一影响在施工结束后是可以恢复的。3、损毁自然地貌,与周围景境不协调取、弃土等会损毁原有自然地貌,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区原有景观格局,使其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但影响范围有限。4、附近大气污染严重施工时引起的粉尘、烟尘等影响大气环境,从而对人体及周围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损害,也直接影响了动植物栖息的生长环境。七、土地复垦质量要求1、 地貌重塑复垦标准边坡修整:对取土场边坡的危岩等进行清理。平整翻耕土地、覆盖表土:对各复垦单元进行土地平

6、整翻耕,旱地、草地翻耕深度30 cm,林地翻耕按照个复垦单元实际情况确定。2、土地复垦标准1) 耕地复垦标准场地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不超过10;耕地有效土层厚度为0.50 m以上;覆土土壤为弱酸性至中性土壤,含盐量不大于0.30%;耕地种植玉米,达到周围旱地产量的75%以上。2) 林地复垦标准复垦为造林的土地,地面坡度一般不超过45;覆土厚度为土壤有效厚度为0.2 m以上;穴栽覆土量为每株0.06 m?;采取穴栽,土体中没有大的砾石,树穴大小根据所选树种的立地要求一般为穴径穴深,即0.30 m0.40 m,坑口反向倾斜,以便蓄水保土;3 a后林木郁闭度达30%以上,或成活率达到70%以上,5 a

7、后林木生产量逐步达到本地相当地块的生长水平;选择适宜树种,尤其是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3、复垦土地植被重塑技术1) 植物选择选择种植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早期生长快,改良土壤和防止土壤侵蚀效果好、适应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植被恢复。2) 抚育管理后期植被抚育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防除有害草种与培土补植,并在适合的季节进行疏林或间伐。对坡度大、土壤易受冲刷的坡面,暴雨后要认真检查,尽快恢复坡面平整。八、土地适宜性评价1、 土地利用类型和评价单元确定根据损毁土地复垦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土地复垦后的土地为有林地和旱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有林地和旱地利用做适宜性评价。2、 参评因子的确定和分级根

8、据取、弃土场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结合项目区土地损毁特点、土地类型等有关指标,本方案土地适宜性评价限制因子选取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取土场、弃土场土地损毁类型和损毁程度、土地损毁前的利用状况、损毁土地复垦的客观条件。1)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法分析两类。定性方法是对评价单元的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破坏、公众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等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确定土地复垦方向和适宜性等级。定量分析包括极限条件法、综合指数法等。极限条件法模型为:Yi=min(Yij)。式中:Yi为第 i 个评价单元的最终分值;Yij为第 i 个评价单元中第 j 参评因子的分值。2)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根

9、据划分的评价单元土地性质,参照适宜性评价标准表与评价方法,可得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值表。九、 复垦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措施,即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造地、整地的过程。在造地、整地过程中,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土地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再造地地貌的稳定性,为生态重建创造有利条件。1)复垦的方法主要采取将占压的土地用机械翻松,在表面布上一定厚度的耕植土即可在上面进行耕植或绿化。弃渣、垃圾等在规定地点挖坑掩埋后,将表面整平,再在其上覆盖适当厚度的耕植土后对其绿化。2)取土场采用取土场削坡及排水、平整及覆土、复垦和绿化;弃土场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挡墙防护、设置排水工程、平整及覆土

10、、复垦和绿化。3)取土场边坡削坡以后,再进行人工修坡处理,对回填的弃土、弃碴进行压实,平整处理,弃土弃碴时先弃碴,再弃土。对于荒漠戈壁区和风区的取土场,应优化取土场平整和砾石覆盖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步骤,在分块、分段取土的基础上,分块、分段平整,然后尽快在平整后的区域覆盖卵砾石,以减少大风天气引起的风蚀。对于可绿化区域的取土场,为有利于植物成活,取土场经平整后均须进行覆土改造,覆土土料来源为取土前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约为2030cm。4)对场地进行翻耕,保证翻耕后的土层厚度满足适宜旱地耕作的有效厚度;同时,平整土地,清除场地内较大石块,平整场地满足复垦场地需求。2、 生物化学措施生物复垦的基本原则

11、是通过生物改良措施,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利用生物措施恢复土壤有机肥力及生物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利用微生物活化剂或微生物与有机物的混合剂,对复垦后的贫瘠土地进行熟化,以恢复和增加土地的肥力和活性。1)复垦时,在表面回填种植土至50cm,并种上植被。以防止水土的流失,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2)经过削坡、平整及覆土后,对取土坑底、边坡和平台采取绿化措施,通过采取撒草籽、植灌木的绿化方式,并进行浇水、施肥、保水保墒等养护管理措施,保证苗木成活率,使得植被防护措施在短时间内能够尽快的发挥水土保持效益,防治水土流失。3)在选择植物种类的过程中应尽量多选择一些种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

12、做到草木合理搭配,形成高低错落、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尽量减少片面种植单一植物,这对病虫害的滋生蔓延、传播扩散有机械阻隔作用,同时还有利于鸟类、蜘蛛等有益生物生存繁衍,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起到很好地抑制作用,但应避免因搭配不当而损毁生态系统的完整的情况发生。4)公共实施部分须绿化的,在表面种植绿化植物进行绿化,要注意存活率,使之达到环保要求。取弃土场、弃渣场的复垦工作必须在取弃土、弃渣完毕后立即进行,以达到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的复垦原则和要求。十、 监测措施加强土地复垦监测是土地复垦工作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措施,需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重点监测调查复垦区域内的土壤属性、地形、水文(水质)、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等指标,并与复垦前相比较,为土地复垦项目达标验收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复垦工作中的不足,补充、完善土地复垦措施,为土地复垦项目达标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开题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