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47932.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521224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压强4793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气压强4793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气压强4793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气压强4793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气压强4793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4793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1课时秀洲区新城中学 黄健 教学设计说明总的意图大气压强只是初中科学教材地球的外衣大气中的一节内容,基本属于让学生了解型的知识内容。但在执教过程中并不容易,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中心设计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惊讶地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平常事却蕴含着科学规律,启发学生关注周围大自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节课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同时增加了相当数量的随堂实验。其目的除了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外,主要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在活动中发展。通过

2、活动学会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 本节课的随堂实验设计,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认识大气的角度出发,从实验出发,从现象出发,从观察出发,不仅仅是学习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而是亲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与“神奇”。教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 通过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积极的探究精神。2.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善于观察、敢于发现的品质。3. 关注科学、主

3、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教具准备:1、 学生活动器材:集气瓶和硬纸片广口瓶、酒精棉、镊子、火柴、熟鸡蛋。2、 教师演示器材:马德堡半球实验、抽气机、U形玻璃管、锥形瓶(内盛红墨水)、两只试管(一大一小)、两只牙刷(其中一只带吸盘)等。教学流程:演示大试管“吞”小试管实验 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学生探究大气压的方向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知识的应用课后作业 如何将吞鸡蛋瓶重新吐出鸡蛋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和预测课堂生成和调控大气的压强-大试管吞小试管。为奇妙的现象而吸引,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与大气压有关。提供学生喜欢的相关背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以期找到新的知识

4、生长点。板书:大气的压强产生注意明确学习课题。一、 大气存在压强实验 大气压的存在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橡皮管,两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学生产生注意,产生好奇感。普通的实验器材,初步展示大气压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2、演示过程 (1)手握U形管,管子里面到入红色溶液,将U形管竖直,水能不能流出?学生猜想:流出或不流出。根据已有经验,提高兴趣,促进思考。(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3)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学生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作适当提示)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

5、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学生观察对比实验,激发学生思维过程。(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学生观察,促进思考(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这

6、时,可能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存在整和、提炼得出结论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和预测课堂生成和调控思考 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二、学生实验 探究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附实验单)解释:鸡蛋是怎样被压进去的?介绍是因为他们有压强差。分工合作、讨论争议。观察分析、记录结果。教师对各小组实验进行过程监控,及时“帮困”,及时

7、处理实验偶发事件,并做好学生组内、组间合作“牵线人”。三、演示 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费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一名学生参与实验,其余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进行余下的学习,思考实验的目的性,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大。刚才,我

8、们错怪大力士了,“大力士”辛苦了,为了表示慰问,老师带来了一杯酸酸乳,犒劳一下我们班的“大力士”。他在喝牛奶时同学们可以问他一些问题,注意观察喔!(1)“大力士”同学回答一下是牛奶怎样到你口中的。喝牛奶-牛奶吸上来-有吸 有压- 上来(2)老师这里也配置了满满一杯营养液,强健筋骨,提高记忆力,大力士没有吸上来,看样子我们的大力士无福消受。吸营养液-营养液吸不上来-有吸 无压 -不上来(3)那我们来看看,只压行不行,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水被压上来了, 锥液-压上来了-只压 不吸-上来结论: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一名学生参与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9、并交流观察的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可能学生不能提出预设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设计生活中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通过对比实验,纠正学生固有的认知,突出大气压的作用。教学设计学生表现和预测课堂生成和调控你能解释吗? (1) 牙刷的吸盘比较。 (2) 针筒抽取药液?其实在我生活里大气压强有很多应用,你能解释吗?学生思考回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新知。本课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请你谈谈有那些收获?本课主要学习了大气压的存在和日常生活中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并能用大气压来解释相关现象;学生一起总结。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同学们,鸡蛋被压入瓶中,如何在不损坏瓶子和鸡蛋的情况下将鸡蛋取出。学生思考并回答借助已有设备,再一次深挖学生的思维生成点,巩固新知,作业: (1)作业本 (2)搜寻一些在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事例班级交流。学生课后完成加强交流合作,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板书设计:大气的压强一、 大气压是存在的二、 大气压的方向-向各个方向三、 大气压是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