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案[84].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521058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案[8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核舟记》教案[8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核舟记》教案[8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案[8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案[84].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教案执教:沈国华班级:杭州湾初中八(6)班时间:2014-10-14周二下午第一节活动:语文高效课堂展示听课:全校语文教师教材分析: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3、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艺,领略工艺美术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2、,翻译重点词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语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层次结构,体会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围绕“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个字,领会文中精美独到的神韵。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预习,印发有关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介绍及部分段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微雕艺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读课文。译读课文。诵读课文。第二课时一、 当堂练习,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核舟记这篇文章,知晓了有关微雕艺术的知识,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还通读了全文,并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了译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练习。请同学们把语文作业本翻到第七十六页,完成第一至四题。开始。生做练习题(加点字、通假字

3、、加量词、文学常识,共填15个空),师可作巡视。估计三分钟后交流。师作点评。二、 梳理思路师:文章题目叫核舟记,顾名思义,这文章是记一只核舟的,记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舟的,请问,这文章里,从哪一句话开始写到核舟了?生:第一段第二句就开始了,“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师:第一段一共就两句话,我们看第一句话写什么的?请找出一个核心词生:奇巧。师:请解释这一词的意思生: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师:有点儿小小的误差生:奇妙精巧。师:谁啊生:王叔远。师:据此,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这一长句话的意思生:王叔远雕刻技艺奇妙精巧。师:他的手艺奇妙精巧的具体表现在哪里?生: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4、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师:这句话重要,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我们可得来嚼一嚼。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师:再请大家来嚼一嚼,就这句话里,怎么就表现出王叔远手艺奇巧了呢?生:只用一寸的木头,能雕这么多的东西。师:哦,你一句话里已涉及两个方面,(板书:奇巧,材料之小、表现范围之广。)生:还有,更重要的是,设计巧妙,雕得很像,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师:如果刚才是以量取胜的话,这里还有以质取胜。(板书: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师:话说到这份上,我

5、们已经清楚了:明代有个王叔远,微雕技术有一套,能在那么小的材料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雕得那么好。神乎其神啊,这时候最好能拿出一个具体的作品来让我们见识见识,眼见为实啊,作者写了一个具体的作品来了吗?生:写了,核舟。师:这里老师要补充一些知识,这微雕里头,果核这种材料是最难雕的,果核难挑,据说万里挑一,果核难雕,据资料记载,这王叔远一生只有两个用果核雕成的作品,其中一个就是核舟,雕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送给魏学洢了,从中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其中还可能有相同的情愫在里头,因为,只有喜欢“大苏泛赤壁”的人,才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来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只有充分地了解友人的情怀,才会把雕有“大苏

6、泛赤壁”的核舟送给友人。你们说是吗?生:是。师:至此,这文章,思路已经很清楚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几部分?生:三大部分,第一段,总起,写王叔远技艺高超并指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第二至五段,具体描写核舟;第六段,总结一下,核舟雕刻技艺高超。师:可知,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的。生:也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第二部分其余部分,具体写核舟雕刻得精美,以实例证明王叔远技艺高超。师:很有道理。三、 精读课文师:我们这堂课啊,同学们要干的是什么呢?一个字:找。找什么呢?找证据。找什么证据呢?围绕着王叔远的奇巧,围绕着奇巧的三个方面表现,从课文描写核舟的部分找证据。老师先

7、抛砖引玉。第二段写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最后一段里写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来,请你们找到佐证表现范围广的证据。生:最后一段写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师: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学就会。第三个方面,“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就这八个字里头,还有个递进关系,大家能看出来吗?生:由形似到神似。师:是啊,这可是技艺到了炉火纯青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同学们,先自己读,悟,找,

8、待会儿我们小组里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在班上交流。生自读、悟、找。(约五分钟)生小组交流。(约两分钟)班级交流。(约八分钟)生:第二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这里因势象形,桃核,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船舱,顺其自然,因势象形。师:顺手而为之,好。生:第二段,写到八扇小窗,窗能开关,窗上刻字,这些字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上的句子,呼应了前面的“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师:这也是下文中苏轼他们活动的背景。生:第三段,主要写苏轼、佛印、鲁直三人的姿态神情。写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动作:阅,执,抚,指,语,矫,昂,卧,诎,竖,倚。更重要的是,

9、有神情: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有细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珠可历历数也。生:第四段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说明大苏在泛舟,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开头的“大苏泛赤壁”相呼应。还有一细节,卧一楫,也说明在泛舟,橹都放在舟上了。师:刚才有人说到细节,是的,雕刻家不但构思精巧,还特别的细心、细腻,这从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刚才提到的外,还有哪些细节处呢?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糁之”,船背上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别在乎色彩的和谐。师(小结):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了如许多

10、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许的生动传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灵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这简直不是人雕出来的,是有鬼神助之啊!四、 探讨写法师:此文能成为千古名篇,得益于核舟雕得好,还得益于文章写得妙。同学们,这文章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处呢?生: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师:为什么先写中间的船舱呢?生:一是“中轩敞”,醒目;窗可关闭,引发读者兴趣。二是舱上有窗,窗上有来自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相当于苏轼他们的活动背景。最后写船尾的舟子,为了烘托船头的三个人的。生:还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法。生:“如有

11、所语”、“若啸呼状”,这“如”、“若”用得客观。生:五个人,重点写前三人;前三人,重点写苏轼,符合“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详略得当。五、课堂总结师: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术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只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舟。魏学洢以文记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记文笔精美,文“舟”相得益彰,为“大苏泛赤壁”这一雅游更添光辉。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份华美的精神食粮。老师相信,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才华所叹服的同时,也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使我们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高雅的心灵。六、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应作业。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材料体积之小奇巧表现范围之广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技亦灵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