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一-2200150143.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196993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子一-220015014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张子一-220015014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张子一-220015014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张子一-220015014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张子一-220015014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子一-220015014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子一-220015014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学 院: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学 号: 2200150143 姓 名: 张 子 一 2016年 02 月26日民风民俗活动总结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博

2、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开展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饮食习俗,有服饰习俗,有居住习俗,总之有多种方式。这里我给大家详细的说明一下。饮食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天门农民以麦米、粟米、面粉、稻米为主食。一般年景,农户

3、在农闲时,一日两餐,一粥一饭,搭食蔬菜;农忙时,多为一日三餐;插秧、收获季节,另加出工前的“过早”(早餐),收工后的“消夜”(夜餐)。集镇居民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也有搭食杂粮、瓜菜的,多为一日三餐。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均以稻米为主食,兼食面粉、面条。如遇灾年,提倡“瓜菜代”。乡民以食新鲜蔬菜为主,豆制品次之,有时食荤腥。新中国建立后,居民菜食花样增多,食用荤腥较普遍。市民、村民喜食蒸菜,鱼、肉、青菜、萝卜、芋头、湖藕、排骨都可以粉蒸,其中以粉蒸牛肉、猪肉、茼蒿和泡蒸鳝鱼最为可口。群众中有“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平时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均以喝汤为敬。汤的种类很多,有鸡汤、猪排骨汤、龙骨汤、杂

4、骨汤、蹄花汤、心肺汤、牛肉汤等,大都加入湖藕、粉条、海带或萝卜等,置于大砂锅内,以文火煨烂而成。其中以鸡汤、龙骨汤、排骨汤为最佳。70年代后,又兴喝甜汤,如银耳汤、莲子汤、桔瓣汤等。家制咸菜、干菜,能调剂菜食的余缺,经济实惠,自古以来家家必备。冬至开始,腌腊肉、腊鱼,有的还灌制香肠;春天腌芥菜(家菜)盐菜;夏天晒蚕豆酱、小麦酱;秋天腌豆豉;冬天霉乳腐。萝卜、豆角、蛾眉豆、刀豆、辣椒、洋姜、油瓜、榨菜叶及块茎等,也可制成腌菜、酱菜、干菜。在各类家制腌菜中,尤以早黄豆腌制的豆豉最具特色,成为主要佐餐食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鲊辣粑”也是本地居民的家常菜。藕、萝卜、茄子、冬瓜、南瓜、芋头秆、猪肉、猪内

5、脏均可制成“鲊辣粑”。方法是:洗净、切碎、晾干,拌入适量辣椒、食盐、米粉,盛于养水坛或缸中,加盖密封保存。食用时,取出炕熟,即可佐餐。本地风味食品颇具特色。酒糟又名水酒、伏汁酒、是人人喜爱、家家会制作的四季食品。春节期间,农户多熬制麻糖,制作麻叶、麻片、酥饼,油酥玉兰片、荷叶子、翻饺子、麻花等。糍粑为春节佳品,农户打糍粑较多,置于腊(月)水中浸泡,经三月左右不变味。服饰习俗天门人民的服饰,注重高雅、朴素、大方、实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的服饰各异。清末,在富、宦人家中,男子上衣,春、秋季多穿棉、缎长袍套马褂;夏天多着绢、绸单衣;冬天多穿羊皮袄。下穿紧脚裤、云头鞋。妇女上穿大襟阔袖、滚边、镶角衣

6、,下穿滚边长裤或百褶、滚边罩脚裙,脚穿绣花鞋。其中,年轻妇女爱搽脂抹粉,戴手镯、耳环;年轻男子的上衣,冬天多穿对襟短棉袄,称“滚身子”或“绑袄子”,下穿爪裤;老年人冬天上穿长棉袄(俗称“布袄”),下穿套裤。民国时期,政府官员中,男子穿中山服,富户中的年轻男子,夏天穿绢绸对襟短褂、半头裤;冬天头戴呢帽(俗称礼帽),身穿长袍,脚穿皮鞋。妇女多着不滚边、镶角的对襟短上衣,或穿长旗袍、长统丝光袜、缎子鞋。在普通群众中,男子冬天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长棉袄、折叠裤,脚穿布鞋。农村的中、老男子为抵御风寒,多戴罗松帽(俗称“狗钻洞”),身穿棉衣,腰系“褡包”。夏季多穿短褂、裤。睛天戴草帽;雨天穿蓑衣,戴斗笠

7、,打赤脚。农村妇女以穿自织的棉布为主,并用锅底灰、乌桕叶或紫花染色;间或穿细布、竹布、线布和阴丹士林布的大襟短袄和大裤脚长裤。妇女的头饰、手饰与清末相似。建国初期,本地男子大多改长袍、对襟短褂为干部服、中山服、圆角衬褂。改瓜皮帽和礼帽为舌檐帽(有檐子的布帽,俗称“兵帽”)。少数妇女穿列宁服(或延安服),多数妇女穿花布大襟衣服。男女青年喜镶金牙,不讲究头饰、手饰。19581985年,男子多穿军干服、中山服,头戴舌檐帽。女子多穿小翻领花褂,颜色多为灰、蓝,十分单调,此后,土布(自纺自织的棉布)逐渐被淘汰,以细布、斜纹线布、平光呢、哔叽呢、卡叽、纱卡等布为主要衣料。“文化大革命”中,青年男女服装突变

8、,戴军帽,穿军装,背黄挎包,风行一时。进入80年代,街、村居民服饰差别不大,服装式样多样化。男子中,年轻人一般穿军干服、登山服、运动衫、皮夹克、喇叭裤、牛仔裤,也有穿西服或风衣的,男女青壮年均戴手表。中、老年人多穿军干服或中山服。女子中,年轻人的四季服装在式样和色调上不断翻新,春、秋二季为春装或西服;夏季为短袖上衣(如幸子衫、红衬衫)、各式裙衫,少数穿旗袍,配以长统柔丝袜;冬季内穿毛绒内衣、绸面棉袄,外穿涤纶罩衣(俗称缦褂),还有套穿呢绒大衣或人造毛大衣、各式风衣、羽绒衣的,颈围丝、绒或化纤围巾,裤脚踩在脚底下的“健美裤”女人都爱穿。中、老年妇女喜着青、蓝和灰色的对襟服装。乡间多数男女脚穿皮鞋

9、、胶鞋、塑料鞋,少数人仍穿布鞋。进入二十一世纪,城乡居民服饰,以皮、毛料为主。式样按各自所需而购,在中、青年女人中流行人人爱穿韩国制造的“野蛮女衣”、“水桶裙”和造型性感优雅的旗袍、白裤子。不少男人爱穿大红色、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式样新颖、时髦。身穿各式服装的年轻男女配戴手机、手镯、项链、戒指的越来越多。风俗,带给人们快乐,让平凡的 生活不那么平凡。它是一种传统,使中国的文化彰显的伟大;它丰富生活使文明不断传承,让后辈们保留着祖先们善良、热情、和气、团圆的优良本性,我爱我的家乡湖北天门,我也爱这里的风俗。我相信,趋于现代化的家乡会与风俗相称的融洽,家乡将因这样的风俗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将因这样的风俗培育出更好的一代又一代。这里的子孙们将为这些努力奋斗,逐步前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