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1800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笔记精讲(一)第一讲 中国历代立法制度 一、中国法制的起源 二、中国法制的类型 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经历了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每一时期,出现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类型的法制。 三、中国历代法制的思想 法制思想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法制,也就指导了某一个时代的立法和司法,所以应对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 夏、商、西周的法制思想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命神权的思想。夏朝,“奉天罚罪”,商朝,除此还有“君权神授”,在西周,出现新的天命观,就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同时还加上了宗法思想“亲亲、尊尊”。 (二) 春秋 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这时期的法制思

2、想特点用夫子的话来讲,就是“礼崩乐坏”,从礼制思想向法制思想过渡。 (三) 战国及其战国以后的秦朝 这个时期的法制思想主要是法家的法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人,主要观点为“重刑轻罪”,“刑无等级”,“事断于法”,等等。这一时期,列国争雄,由于法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思想,讲耕战,依法治国,刑无等级,所以被采用。 (四) 西汉及以后 (重点) 1.西汉初期 不再采用法家的法制思想,改用黄老思想(黄帝,老聃),也就是道家思想,其核心是清静无为。这时期的法制思想为“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因为用法家思想取天下,是可以的,而无法用以守天下。而且,经过秦末战乱,土地荒芜,百姓不堪重负

3、,所以要用黄老思想安定百姓,巩固统治。这一时期,经历了高祖,文帝,惠帝,景帝几代帝王。 2.西汉中期 汉武帝当政的时候,汉武帝希望建立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孟之儒。按照宋朝的儒生的观点,称此为杂儒。这时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家的德、礼、教和法家的政、刑、罚等思想,还搀杂了阴阳家等其他的思想。所以这时的法制思想可以概括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这一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乃至近代社会影响深远。 四、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法律形式(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的法律形式) (一)习惯法 (二)刑、辟、法、律、条画、条例(可以归到法一类) 夏

4、、商、周三代用“刑”,有时用“辟”,还有时“刑辟”连用;春秋时期用“法”;战国商鞅时,改“法”为“律”,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称为“条画”;明清时期把单行的法称为“条例”。 (三)誓、诰、命、遗训、令、制、诏、敕、条格、谕(属于令的一类) (四)课、科、格(指具体的法律形式) 如牛羊课,讲如何养牛羊的具体规定。秦有课,汉有科条,南北朝时期有麟趾格。 (五)程、式 战国时秦国和秦朝时开始有,如工人程、封诊式,也是官府的具体法规。 (六)典、会典、则例(属于行政法一类) (七)故事、廷行事、比、例、断例、判例(指的是各个时期对判例的不同称谓) 西周称故事,秦称廷行事,汉朝称比或决事比,例是泛称,宋朝

5、称为断例,近代称判例。 (八)法律解释 秦有法律答问;汉朝的大杜律,小杜律,郑氏章句;晋朝的张杜律;唐朝称为律疏。这个作为知识,一般掌握。 掌握几个朝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如汉朝的律、令、科、比;唐朝的律、令、格、式;宋朝的敕、令、格、式。 五、中国历史上的立法机关 (一)古代法自君出 (二)近代 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议院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的”禹刑”,最先见于: 左传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夏。3、在商朝,参与司法伪托神意断罪的是:卜者。4、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西周5、“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文出自:礼记.典礼6、“八辟励邦法”最早规定在:周礼。7、春秋时期最先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

6、8、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是:赵鞅。9、楚国最高司法官叫:廷理。10、提出”行刑,重其轻者”的是:商鞅。11、战国时期制定并颁而布”分户令”的是:商鞅。12、秦田律规定不准砍伐林木的时间是:二月。13、“式”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秦。14、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叫:道。15、秦朝地方上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是:里。16、汉立法活动始于:约法三章。17、汉代向成人征收的算赋制度,始自:高祖。18、汉代最初下诏”除肉刑”的皇帝是:文帝。19、“八议”制入律是在:新律。20、麟趾格制定于:东魏。21、“重罪十条”载于:北齐律。22、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

7、量刑原则的是:晋律。23、中国古代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晋律。24、北周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秋官大司寇。25、“户调之式”制定于:晋代。26、唐朝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27、格的法律形式始于:东魏。28、“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始于:贞观律。29、最早规定新的封建五刑制的法典是:开皇律。30、唐律规定”阑遗物”认领期限是:三十日。31、“十恶”的罪名最早载入:开皇律。32、系统地规定唐朝官制的政书叫做:唐六典。33、唐律令”埋藏物”为:”宿藏物”。34、宋代正式的刑律是:宋刑统。3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封建法典是:宋刑统。36、异姓养子在财产方面与亲子享有同等继承权,始于:南宋

8、。37、宋朝最高军事行政机关是:枢密院。38、宋代有关市舶方面的法律制度总称为:市舶条法。39、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是:洗冤集录。40、元朝把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41、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42、元朝对外贸易的市舶则法共:二十二条。43、蒙古政权的第一次”汉化”的立法是:条画五章。44、在元朝由地方官吏编制的法律汇编是:元典章。45、元代的科举每三年进行一次,其乡试的时间是:八月。46、元朝建立以前,成吉思汗制定了一部简单的成文法是:大札撒。47、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民政务及有关僧侣的诉讼事务机构是:宣政院。48、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个有“令”作为

9、法典名称的王朝是:明。49、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名称是:监生。50、在明代主要负责一省民事诉讼的审判事务机构是:理问所。51、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型律典是:大清律例。52、某一政府部门或某项政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在清朝称为:则例。53、在我国清朝特别创立的一项刑罚是:发遣。54、在清明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理藩院。55、清代的重案复审机构是:刑部。56、清代京城的满人司法机构是:步军统领衙门。57、清律明确规定抢劫案的破案期限是:四个月。58、清朝第一部颁行全国的法典是:大清律例集解附例。59、清代的行政法规汇编叫:大清会典。60、清初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五大臣会

10、议。61、清代统辖一地区的行政长官叫:总督。62、在清代经科举考试入仕称为:正途。63、清代监察机构的名称是:科道。64、太平天国审判活动所采取的方式一般是:公开审判。65、在太平天国初期起钢领性法律文件的是:天朝田亩制度。66、太平天国时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是:资政新篇。67、在太平天国地方官吏选拨制度称为:乡官保举制。68、清末设立资政院,其长官称为:总裁。69、清末最早颁行的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法规是:商人通例。70、最早确立外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71、最早在中国领土上获得“观审”权的国家是:英国。72、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是:大清新刑律

11、。73、临时政府负责重要法令起草的机构是:法制局。74、临时约法规定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是:法院。75、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7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77、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的规定机关是:参议院。78、在“袁记约法”中参政院是一个:咨询审议机构。79、北洋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院。80、中国近代史上公布的第一部“宪法”是:“贿选宪法”。81、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实施时间最长的宪法性文献是:训政时期约法。82、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法律是:行政法。83、国民党立法体制中具有最高权威的机构是:国防最高

12、委员会(中央政治会议)。84、国民党时期将最高法院的第三审称为:法律审。85、国民党时期把设于法院之中的检察机关称为:检察署。86、清代重案的中央复核机构是:刑部。87、唐律中的“谋危社稷”是指:谋反。88、中国宪政运动史上劳动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89、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于:解放战争时期。90、元朝笞杖刑的尾数为:七。91、清末最早颁布的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法规是:商人通例。92、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军法。93、古老的五刑是:大辟,膑,宫,劓,墨。94、西周的刑罚除古老的五刑以外还有:鞭刑、扑刑、流刑、赎刑。95、西周的婚姻成立的“六礼”条件

13、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96、西周法官审讯案件时的五听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97、楚国在春秋时期制定了两部法律是:仆区法和茆门法。98、秦常用的死刑方法有:具五刑、族诛、枭首、弃市。99、秦律诉讼分为:“公室告”、“非公室告”。100、九章律在法经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户律、兴律和厩律。101、两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集中在:九章律、户律和杂律中。102、汉代官吏选任制度有:选拨、培养、征召、辟举、察举。103、北朝的立法主要有:北魏的北魏律、东魏的麟趾格、西魏的大统式、北齐的北齐律和北周的大律。104、唐律中的五刑是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105、唐律中对

14、婚姻的成立项有:“报婚书”、“有私约”和“受聘财”。106、唐律中对婚姻的解除项有:离和断离。107、宋代在不动产买卖契约中的要件是:“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和“原主离业”。108、建元以后的立法主要有: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经世大典和元典章。109、元代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110、明朝的审判制度主要有:“热审”、“朝审”,“大审”和圆审。111、清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有:回律、蒙古律、苗律和西宁番子治罪条例。112、清朝将真的犯死罪按是否秋后处分为:绞监候、斩监候、绞立决和斩立决。113、大清民律草案共分为五编,即: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114

15、、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化的主要标志是: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115、南京临时政府在保障民权方面有:“权利平等令”和“禁止买卖人口令”。116、南京临时政府在社会改革方面主要有:禁烟法令、禁赌法令、剪辫法令、劝禁缠足令和改革称呼旧制法令。117、南京临时政府在司法改革中的措施有:禁止刑讯、禁止体罚和试行审判公开和陪审制。118、施政纲领主要内容都紧紧围绕着的三大中心任务是:抗日、团结和民主。119、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初期的施政纲领主要有: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20、临时约法宣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区别、阶级区别和宗教区别。121,将中的改为,列于律首,起提纲作用的律典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