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517663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课考试经验谈(原创)本人09年考的,06年大学毕业,工作两年之后读研,研一下学期报的基础课。已经顺利通过:162分。以前有人说研究生有优势,我是上班两年才考的,这种优势在我身上可能已经体现不出来了。我看的时间不是很多,满打满算最多也就是一个月。我同学都买的参考书,我觉得花一百五十块大洋买那本书不值得,就没买,在网上下载的往年的电子版的看的。个人感觉如果大学学的比较好的话,应付这种考试还是绰绰有余的。复习考试的时候要分清重点,首先要明白考试的内容,卷面240分,132分及格,55%。也就说如果仔细看看书的话拿一半120分应该问题不大,剩下的关键问题

2、就是如何把不足的12分拿到手。我复习的目标就是保证每一门都差不多拿到一半的分数,不足的12分用高数和结构力学来补偿(因为这是我的强项)。上午的:一共120题,每题1分高数肯定是重点,都是很简单的知识点,尽量保证全拿,错不能超过两个,最好把课本或者考试参考书高数部分翻一遍,大体上有数,公式不用记,所有的高数公式考试手册上都有;电工学只看前几章就行了,主要是回路、暂态、稳态、欧姆定律,还有后面的二极管,基本就那些东西,都是大路边上的,很简单,分值不小千万不要放弃。流体力学把伯努利方程搞通了基本上就ok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作为学土木的应该是要会的,材料力学会出两个关于梁的挠度曲线的问题,可能会有些

3、难度,理论力学的动力学有难度,我是早就忘光了,还好动力学部分不是很多;计算机编程如果以前学得不好不如直接放弃,我就是这么做的;普通化学稍微翻一下记住基本的就行了,太多的知识点年代久远也忘得差不多了,与其浪费大量时间不如放弃;大学物理看看大路边上的,而且大学物理的考试范围很小就那么3章,看看还是不难的,保证拿到60%的分数就好。下午的:一共60题,每题2分,.跟上午的120题,每题1分相比显得值钱。结构力学是重中之重,要不也不叫做“结构工程师”了,呵呵,如果要是以前考过研得花估计能做全对,都是基本的题目,前面的静力学、影响线部分很简单,了解下大体套路,公式交给考试手册就行了。后面的力法、位移法、

4、力矩分配法、对称问题就有些难度了,最好仔细看下,毕竟解超静定问题是结构专业的基本要求。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结构力学下半部分:矩阵位移法、动力学、极限荷载什么的考的不是很多,主攻前半部分就行了。土木工程材料,最好多看下,尤其是材料属性什么的,当时在考场上的感觉就是,材料题都很基本,可因为没看几眼书导致失分,实在可惜。钢结构、混凝土,真正用到计算的倒不是很多,我估计是放在专业考试里了吧,基础课考的都是些基本的概念问题,如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话,会更加得心应手。土力学与基础部分,这部分的感觉跟材料部分差不多,我都是猜的,尽管很简单,知识点不难,但太过分散。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这部分考的题目不少,感觉试卷

5、的最后两页都是他们的了,计算的题目倒是不多,全是基本概念题目,09年的考试招投标记得考了不少。测量学,主要集中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上,还有误差、地图的绘制部分。其实都是些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好好地运用考试手册,因为除了大学物理之外别的科目手册上都有公式(网上就有,可以下载下来看看),考场上要灵活运用,有很多题目好好翻一下考试手册就能找到答案。所以即使知识点掌握的不牢靠也要大体地翻一下,这样看考试手册都有谱。还有看手册的时候不要只看上面的“结构工程师”部分,别的也要翻,因为电工学的很多知识点在“电气工程师”部分里更详细,流体力学的很多知识点在“设备工程师”部分里更详细,考场上你仔

6、细翻一下这两部分往往会有意外收获的,呵呵。还是那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这项考试充分了解了,再有针对性地复习就一定能通过,55%就过关的考试,没必要把战线铺得过长。以上就是本人的经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3.4.3条 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计算模型有特别要求,计算工作量大,计算难度提高;而且,虽然计算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保证其计算结果“准确”,造成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因此,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除非该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3.4.5条 设置防震缝是解决体型复杂、平面立

7、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由于变形复杂而避免碰撞的一种好方法。但对于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而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注意由于设置了防震缝而形成结构高宽比超限问题。防震缝同时又能兼作温度缝,对于超长建筑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3.5.3条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体现在具体设计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二是对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墙的布置、柱截面bh的摆向以及楼层结构布置中,应采取增强结构横向(短方向)刚度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否则将本已有差距的两主轴动力特性进一步扩大,对结构的杭震不利。3

8、.7.3抗震设计不是结构专业人员应该或能够全部包办的,其它专业人员也应有抗震设计的意识、责任和能力。3.8.1条 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3.9.3条 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级钢,现在提倡用、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在附录B中可体会到,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6.1.1条 “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

9、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从严控制。6.1.2条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6.1.4条 与与旧规范不同的是,出现“抗撞墙”的新概念,什么情况下需设置抗撞墙,如何合理设置,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6.1.8条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6.1.14条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的配筋率、楼层的侧面

10、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此外,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6.2.6条 角柱在结构中是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其受力复杂,故在其受弯受剪配筋上都要给予加强。6.2.12条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故规范附录E1对框支层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楼板的配筋率等都有特别要求,设计时务必给予满足。6.3.2条 扁梁楼盖的抗震性能并不优于传统梁板结构,因此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

11、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6.3.4条 框架梁面筋不再使用“贯通筋”名词,但从条文叙述上看,实际上还需有贯通筋,此方面的条文原则新旧规范没有根本区别。6.3.6条 对柱抗剪线刚度的要求不再是其结构尺寸简单比例的“短柱”概念,而是用内力形式剪跨比MC/VCH02来衡量。6.3.7条 柱的轴压比可以通过加强复合箍筋和加芯柱的办法给予提高,轴压比最高可达1.05,即使是一级的框剪或筒体框架结构的框架柱,其轴压比可达0.9,这对于缩小柱截面很有现实意义。6.3.11条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与柱的轴压比,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有并,VVfc/fyv,不像旧规范简单的箍筋体积比的计算方法。6

12、.4.6条 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6.5.1条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的周边要设置梁(暗梁)和端柱,这条在设计中容易忽略,应特别注意。6.6.4条 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的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而不宜采用无梁楼(屋)盖。6.6.5条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承受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另析柱部分承受20%的地震作用,即整体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等于或大于120%. 6.7.1条 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不宜采用板柱体系;加强层的采用有所限制,而不是一遇到侧向刚度太弱就设加强层。6.7.3条 内筒角部应有翼缘,因此内筒角部开门洞应有所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将作为筒体的整体作用。6.7.4条 筒体楼层的结构布置有特别要求,角部不宜布置放谢性楼层梁,也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后者尤其要避免。6.7.6条 筒体转换层在附录E.2有特别要求:不宜采用二次转换、厚板转换层有限制、转换层楼盖不应有大洞口、转换层的采用有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