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17565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一群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地主豪绅等人物的活动,揭开乾隆时期所谓“太平盛世”的假相,赤裸裸地向人们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败的真实来。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败和不合理。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

2、一面镜子,当时社会上热衷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宝贵,已成为知识分子中普通的风气。封建士子普遍灵魂空虚,世风堕落,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作者用极其高明的讽刺手法,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历史图画。下面本人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1人物描写上的讽刺艺术小说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它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据统计,全书描写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个,除儒林人物之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

3、阶层,其中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二三十个。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11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及周围环境条件。儒林外史的作者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他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而且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行为。比如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都是极度夸张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围绕他们的各种人物对他们的态度及其变化,就非常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撞号板和发疯的原因,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还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周进是个可怜的老童生,从小参加科举考试,考到六十多岁了,连

4、个秀才也没捞到手。因为没有功名,生活十分穷困,旧帽破衣,黑瘦面皮,头发都花白了。为了生活,只得在名叫薛家集的小镇上教馆谋生,却被一个年轻的秀才梅玖奚落嘲笑,使他难堪得无地自容。王举人在他面前,更是居高临下,大摆架子。在学馆里独据上坐,大吃大嚼,“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翅、瓜子壳”,害得他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而周进却只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后来,连教书的饭碗掉了,生活更加艰难。他的姐夫金有余成全他,让他进城去帮他们几个商人算帐。因为考了几十年不曾进学,到省城贡院去参观时,不觉悲从心中来,一阵心酸,长叹一声,就一头撞在号板上,口吐鲜血,差点送了那条老命。周进的伤心,是因为“他苦读了几十

5、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大半辈子追求功名富贵而不可得。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科举考试制度下封建知识分子可悲的命运和空虚的灵魂。范进是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从二十岁应考,已考过二十余次,在考中举人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宰猪的岳父可以瞧不起他,把他骂得狗血喷头。总之,小说是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写尽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引诱着他们,压迫着他们,也浸蚀着他们,使他们的人性和灵魂都被扭曲了。这样写,人物的思想性格就有了丰富的社会内涵,而且作者讽刺的锋芒就不只是针对这些人物个人的,而主要是针对造成这些人物的整个社会的。其他像写匡超和牛浦郎,作者对他们投以尖刻的讽刺,但又具体写出了

6、他们变坏的过程,因而矛头也不是针对他们个人的。12在人物描写中直指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罪恶。我们从儒林外史的描写中,看到的不是个别人的品德不好,个别人的灵魂堕落和丑恶,而是看到了世风的堕落和社会的罪恶。因此,鲁迅评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时,特别指出它是少有的“以公心讽世之书”,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这是十分精当和深刻的。儒林外史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目的是悯世和救世。这就将儒林外史同以前一些出于某种个人恩怨,怀着卑劣之心,以发泄私愤为目的,以揭发别人隐私为乐的所谓讽刺小说,划清了界限。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

7、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由于着眼于社会,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像周进、范进这样的人物,而且就像匡超人、牛浦郎一类品质十分恶劣的人物,也都是那个罪恶社会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都是那个罪恶社会的牺牲品,在他们的命运和性格中都包含着潜在的悲剧内容。因而鲁迅先生又非常深刻地指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戚而能谐”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上,儒林外史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读儒林外史时,在嬉笑怒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作者的眼泪。13将爱憎感情隐含在具体形象

8、的艺术描写之中。儒林外史写人物的高明,还表现在作者从来不站出来说好说坏,他的爱憎感情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靠人物的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作者不置一词,而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就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又不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象上,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了人物的灵魂。也就是说,人物不仅声态并作,跃然纸上,而且能烛幽索隐,将他们的内心世界毫不讳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可以说,在人物塑造上,吴敬梓是一位勾魂摄魄的作家。比如在范进中举这段情节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是范进和他的丈人胡屠户。写范进,主要是用讽刺和怜悯之笔写他

9、的卑怯;写胡屠户,主要是用讽刺和憎恶文笔写他的势利。但通篇并没有“卑怯”和“势利”这两个词,而人物的卑怯之态,势利之心,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写范进进考场后和周学道的一段对话,周进问:“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你今年有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实年五十四岁。”学道:“你考过多少回数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问完之后,范进磕头下去了。一口一个童生如何,态度之卑微,口气之胆怯,活现纸上。待到他被周学道取为第一名秀才后,则对这位恩师感激不尽,第二天将周

10、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在听了一番临别的教训之后,写他:“范进又磕头谢了,起来立着。学道轿子一拥而去。范进立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回到家里时,岳父胡屠户教训他中了相公以后,就不能跟一般的平头百姓平起平坐了,范进“唯唯连声”,只道“岳父见教的是”。他要想去参加乡试,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敢吱一声。对他在小镇上卖鸡的情景,更是一字一句都写进了人物的灵魂:他在市场上,“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寻人来买。等到报喜的人告诉他已经中了举人,要他快些回去时,小说是这样写:“范进只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

11、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中的鸡。并再次告诉他已经中了举人。他仍然不信,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什么拿话来单混我?”对话加上他的动作和神情意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他由长期失望而产生的内心的羞愧和胆怯。至于胡屠户的势利之心,单在范进中举人前后,他那判若两人的态度,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中举前,他讽刺想考举人的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那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而范进是“摸门不着,”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但是范进一旦真的中了举人,他马上就低声下气,毕恭毕敬地称他为“贤婿老爷”,恬不知耻地在人前夸他这“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在从镇上护送中了举人的范进回家的

12、时候,他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样几笔就写到人物灵魂里去了。这种不是直接的指斥,不是破口大骂,而是通过委婉的艺术手法,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就是鲁迅所赞扬的“婉而多讽”。2写作手法上的讽刺艺术2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儒林外史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练的语言,淡淡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比如第二回里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来一个人,两只红眼边,一幅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

13、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单是这简淡几笔的外形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一个令人可厌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但却摆资格,拿架子,耍一点威风,是地方上小有权势的一个无赖。很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又透出憎恨的,又如第三回里写范进进考场时,也有一段极精彩的外形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了范进落魄时

14、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作者深切的同情。22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可笑可鄙之处,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写范进中举惊喜过度发疯这一情节,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范进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了,出榜那天,连做早饭的米都没有,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那情景是何等凄苦可怜。范进被迫把一只生蛋的老母鸡抱到集上去卖。卖了买米回家煮粥吃。这种一贫如洗的悲苦生活,形成了他怯懦的性格。他不安于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他既不会躬耕劳作,又不会买卖经营。因此,不得不把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应举上。每一次赴考都抱着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又都总是伴随幻想破灭失望而

15、归。积几十年的痛苦经历,他差不多陷于绝望的深渊。虽然仍旧希望考中,却又几乎完全不相信会真的考中。这种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得麻木不仁。捷报传来,他正在集上卖鸡,开始不相信,后来被硬拉回家里看到报贴时,他看了又念,两手一拍,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因为几十年追求的理想,竟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实现,高兴过度,先是“跌跌倒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后来灌醒过来,竟欢喜得发了疯,狂跑起来。这一下却“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到集上去了。”他就这样发了疯。联想到刚出

16、场时他那副冻得乞乞缩缩的可怜相和卖鸡时那张凄惶悲戚的面孔,从交织着痛苦与欢乐的灵魂深处迸发出“噫!好了!我中了!”六个字,真是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心酸。作者把这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疾如醉,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小说中还有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写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对于吝啬财主的讽刺,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