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169408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1].上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高考审题训练(摘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特约主持金陵中学高级教师卢惠红主持人:要闯的第一关就是审题。高考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考生“思想”的比拼,如果审题误入歧路,再高明的“思想”,都只成了屠龙之技。好在短时期内,大家还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一些技巧。下面不妨用何老师教你的技巧操练一回。何老师特别强调了找“关键词”。 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登山运动员,有一次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当他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他的朋友们知道了这段经历后,都替他惋惜。大家说,如果他能坚持一下,咬紧牙关挺住,再攀登一点高度,不就上去了。 没想到这位登山运动员却平静

2、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 这个故事引发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主持人:我们称这种形式的命题为话题作文。尽管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主要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但是材料本身在启发考生如何使审题完全符合题意,如何更好地立意、选材、和选取表现主题的角度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话题作文在审题时,同样不能忽视“审材料”。一个有价值的材料,它总有一种内蕴的张力,对人的思维很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往往来自材料所蕴含的矛盾。 你找到上面这则材料中的关键

3、词了吗?如果你找得很准,相信你已经发现了材料中的两对矛盾:一是“6400米高度”和“奋力攀登”后的“体力不支”,二是朋友的“惋惜”和登山运动员的“平静”。当然,这两对矛盾又是互为依存的。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矛盾?根据话题的范围,你的立意可以侧重于其中的一组,也可以将两组矛盾结合起来确定一个主题。有了这样的审题过程,你的作文想要走题恐怕都难。 当然,这种形式的话题作文毕竟不同于材料作文,对作文内容真正有规定作用的是话题本身。只要能进入话题,你也可以放弃既劳心又费力的“审材料”,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让你自信:你完全无需凭借材料就可以对话题作出比材料可能给你的启示更深刻、更高明的理解。 下面提供

4、两篇文章供大家参考。例文1 直面局限的现实人生“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物质。”雨果的经典理论领携着数世纪的思想。的确,凡是怀揣着理想的人,都在活着,求着求着,活着,永远以理想为标准,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有理想,才有人生的目的,才有生活的动力,才有工作的节奏,才有学习的效率。面对世界这个容量巨大的硬盘,我们怀着格式化了的必胜信念,昂首向着理想的境界,步步挺进。 但是,理想的模式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人生的数据处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个案,更何况人生本来就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但是人们却很少看到或者根本就是不愿承认这种局限,尤其是在被暂时的胜利所迷惑时,我们更会盲目乐观,肆意夸大个人的能力。于是,

5、许多人执著得近乎偏执地追逐七彩霓虹。然而现实的大地毕竟有无数的荆棘,当我们的双腿记录了斑斑驳驳的失望,当理想的模式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甚至越来越远时,能否冷静地问一声:“怎么办”,也许倒真正决定了人生的高低。当我们明白,大自然既需要巍峨的珠峰,也少不了铺路的碎石,我们既要享受太阳的温暖,又要欣赏月光的清凉,我们就不会在向别人投去惊羡的目光时而愈加沮丧,也不会在世俗的惋惜声中而自卑自责。 接受自己的局限,尽管有时会心有不甘,却能让人十分清醒。认识自我的不足,哪怕有时不免尴尬,但会换来一生的从容。 西哲有言:真正的智者是始终识破自己的无知。不妨说,真正的善者是始终识破自己的品恶,真正的强者是始终识

6、破自己的脆弱。 直面现实人生的局限,才有驾驭它的可能。当我们做好了在山腰开垦,甚至在山脚驻守 1的打算,我们已经在精神的高处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坦然地面对泥石和雨露,不被狂悲狂喜所打倒。 如此,我们才会有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也才会有对现实与规律的尊重。 人生,就是努力冲破现实的重围而现实之剑又不断回击理想的过程。当我们拼过了,然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原本局限的现实人生便立时别有洞天。我们于是获得了一种和谐,同时也获得了一种饱满的人生。 例文2 生活就在此处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我身边,在我没有去过的地方;在我生前,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是的,生活存在于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任何一段有人的时间;

7、而“我”在哪里、何时,对“人类”的生活来说,其实无足轻重,就如一缕轻烟,刹那间便仿佛根本不曾存在。 所以,生活属于“个人”,生活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个人总生存在社会里。当一个人思考自己生活的价值究竟何在时,社会往往会用花花绿绿的欲望的玩意儿来引诱人的心灵,搅乱原本的平静。这些花花绿绿或填补空白,或取代存在,改变着个人追寻生活意义所建立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一旦天然的结构被破坏或扭曲,生命的痛苦就会降临,而且往往十分迷茫,似乎永远找不出痛苦的根源。生活从此丢失了快乐。 社会一旦使“人”上升到“类”的高度,必然会出现主流价值观,而且会形成势力。而大多数的“人”总是很乐于遵从有势力的价

8、值观,期望自己的生活可以像别人一样达到那个高度,从而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即生活的意义。然而所谓的“满足感”建立在哪里呢“那样的高度”之上。而实际上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高。于是生活离快乐越来越远。 也许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穿越这些突破口抵达最高峰。倘若所有的画匠都要做毕加索、所有的士兵都要像拿破仑,所有的哈佛学子都要学比尔盖茨,这是值得推崇呢,还是它根本就是一个社会的荒唐可笑外现?事实上常常有人一遇到这样的命题就会变得思维混乱。可见人们是多么的容易迷失在“高度”中。 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度,高度的极限值,以及高度的最佳值。不论哪一个值,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生活首先

9、是属于“自己”的。所谓生活高度的比较,最有价值的比较应该是与自己的比较。 生活中真正的满足诞生于生活高度真正地到达并被正确的发现。那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给予自己的最美的礼物,因为它能带来踏实的快乐。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其实快乐的生活就在此处。 主持人:之所以要提供这两篇文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篇文章在审题方面都能敏感地抓住了材料中所暗示的矛盾。例1侧重从第一对矛盾引申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出以“直面”来获得和谐的主张,这是解决个体本身的内部矛盾。例2主要从第二对矛盾牵引出个人的选择与强势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从而表达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支持,这是解决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这已

10、经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思考了。可以说正是审题,特别是审材料的准确到位,丰富了话题的内涵。当然这只是从审题角度的评价,至于两文其它方面的短长,不再赘言。 最后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审题时如果大家的头脑中能够搜索出一些与材料或话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审题往往会更为快捷和准确。下面附上述题目的相关资料供参考。 附:相关链接 资料一: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很赞同,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那位登山者的朋友不知道是否听说过这位伟大母亲的故事。) 资料二:有位叫蒙克夫基

11、德的登山家,在未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6500米的死亡线,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的这一壮举1993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在颁发吉尼斯纪录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这样描述无氧登山的奥秘:“无氧登山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人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所以,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学会了清除欲望和杂念。”(这个故事和训练题的材料当然 2是有区别的,但是基德的关于欲望的见解是否对你的审题能有一点帮助呢?) 资料三:上海闸北中学2003年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开展“平凡教育”,此举在师生和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学校应该提倡“精英教育”而不是“平凡教

12、育”。吴叔君校长介绍说:“近几年学校、家庭教育中平凡思想在弱化,已暴露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隐患,孩子们都想当老板、总经理、教授、博士” 新民晚报2003年2月18日(我们只要关注一下自己,关注一下身边,你审题的角度将更有现实意义。)如何追求高考作文的“亮点”机智的构思谈“亮点”要想得到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分,必须有“亮点”,即精彩之处。一篇明白、通顺、完整的作文,如果有一两个“亮点”,其“发展等级”分就颇多收获了。 我常说: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发展等级”分与

13、就与你无缘了。 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就是机智的构思。 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 “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很难在这篇短文中说得清楚。有些话,老师平日已向考生反复交待过了,如“要以小见大”、“要奇峰突起”、“要于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义”等等,兹不赘述。我在这儿强调以下几点: 1.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大写真”、“社会大广角”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1999年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将社会上两个“热点问题”失学少年问题和下岗职工问题,两个“大工程”希望工程和再就业工程,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到的构

14、思和独特的视角,相当机智。有意者可找来仔细揣摩其中的奥妙。 2.多一点意趣。不要把活泼有趣的生活变为“蒸馏水”,而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曾有一位考生这样写习惯:数学老师名唤“吴吉昌”,他有一个口头语“简单”,总是挥舞着“简单”这面小红旗,鼓励、引导同学们攀登数学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儿巴经的老师,有些个像“啦啦队”的“队长”,不停地用“简单”为同学们打气。有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问:“吴吉昌有一句什么口头语?”全班同学大声回答:“简单!”作者把语文课本上那位植棉模范吴吉昌,同数学老师吴吉昌搅在一起写,引得阅卷老师哄堂大笑。这不但渲染了通篇的喜剧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们暗示:

15、这位数学老师也是一位“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也在完成着“周总理的嘱托”。真是妙趣盎然,意蕴深广。 3.写出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说实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阅卷老师,是十分喜欢看“原汁原味”的中学生生活图景的,它使我们“读”得年轻了,“读”得要“聊发少年狂”了。切不可把自己、把周围的同学写成“小老头”。 主持人:文无定法,但文不可无章法。本刊高考作文指导无意强加给考生诸多限制,而是希望针对若干年来高考作文确实存在的问题,以及考试作文本身的特点,给大家一点建议。其实建议的同时,心情不见得就比考生们轻松。 不妨再多说两句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理智地想一想,高考作文阅卷有其“先天”的不足。阅卷时间的紧张是明摆着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知情度”为零这样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