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16812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人教版一、备理念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二、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

2、(三)心中有法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三、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内容安排:本框题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从而开启下文。通过展示违法

3、行为的镜头,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通过探究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通过分析“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本框题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突破难点。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

4、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制订依据:新课标要求:“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六、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确立依据:本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进行

5、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因此,我把此知识点确定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确立依据: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理解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此知识点确定为教学难点。七、教学方法: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八、课前准备:收集相关材料并制作课件九、教学流程:案例导入探究学习形成观点行动指导总结归纳教学环节: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设问导读 合作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新知 结束语活动设计: 行为的底线

6、举案说法 身边的违法行为 本课小结教学内容: 什么是违法 三类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明理导行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 出示令计划案例(案例导入)案例:见附录一2.思考: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认真思考 事例导入,让学生认识违法就要追究和制裁。合作探究什么是违法及其行为种类活动一:行为的底线(设问导读)(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

7、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学生看大屏幕“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违法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师讲述:大声喧哗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电影院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拾到东西私留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他人造成了财产损失,要受法律制裁。抢劫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要受刑法处罚。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学生积极思考

8、,回答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代表回答学生认真观看分析认真思考回答认真思考回答通过违法事例的性质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学生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学生对法律常识了解不多也不深,三种违法行为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讲解及事例分析加以理解。巩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律己,防微杜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出示小练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违法行为的案例,加深对三种违法行为判断)活动三:(以案说法1)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1、 他们的行为违法吗?2、 属于什么违法行为?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环境、违反交规等行

9、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活动四:(以案说法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教师: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做练习学生读案例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回分析案例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代表发言。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加深对三种违法行为类别的判断。通过警惕身边的行为案例分析,让学生对违法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知法守法。行为指导课堂小结远

10、离一般违法行为思考:1、违法行为的危害(对自己、他人、社会) 2、怎样做守法公民?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请你谈收获:1、谈知识收获2、谈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上的作法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

11、回答学生个人积极总结发言知识内化,互伴成长。板书法不可违一、违法无小事1、违法行为的含义2、违法行为种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整理课堂笔记整理思路,形成体系。附录:一、违法事例: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二、三种违法行为案例1、行政违法行为案例 情景一:五一,蒋亮亮和他的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每看到一件文物,就发出“哇”-系列尖叫。严重影响了参观秩序,工作人员劝

12、阻不听,无奈之下工作人员报了案,蒋亮亮等被送到派出所,不但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每人处以50元罚款。2、 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情景二:李明和王刚是某校七年级五班的学生,李明向王刚借了100元钱,说好一个月内归还,但是现在已临近期末,李明仍不归还,王刚多次催要无果,二人的关系闹得很僵。李明甚至放出风:“不就是那点钱吗?有钱也不还,看他能拿我怎么办?”3、 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处罚情景三:孙鹏对学习不感兴趣,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抡拳头,在班里是小霸王,谁也不敢惹。一周前,与同学马伟发生口角,竟然拿椅子砸向马伟,结果造成马伟受重伤,右耳失聪,孙鹏因此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是未成年人,仍被判处有期徒刑

13、15年,连带民事责任。三、达标检测 据法制日报报道:浙江省金华 市 一名中学生,因承受不了 学业竞争和家长的 压力,用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温州市有两名中 学生为勒索钱财将自己的同学乱刀砍死。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依 据材料回答 1719题1、材料中的中学生的行为均为 ( ) A、违宪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此类违法行为的是 (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破坏公安机关执法 C、触犯刑法的行为 D、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3、上述 案件中的中学生最后被判处 ( ) A、对学生家长处以罚金 B、由学生家长领回家进行教育 C、剥夺学生 的政治权利 D、最高可判处死刑 4、理解: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四、学习反思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