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167816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湖北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 磷光 玲珑剔透 聆听教诲 B.诞生 旦角 淡泊明志 担当重任 C.宿营 诉说 夙兴夜寐 素昧平生 D.咨询 滋生 芝兰之室 孜孜不倦【答案】C【解析】A项读lng ln ling lng;B项读dn dn dn dn;C项都读s;D项读zz zh z。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渺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萧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答案】D【

2、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溜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走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答案】B【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A、C、D三项。第四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4.下列各项中,没有

3、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答案】B【解析】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

4、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

5、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答案】A【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6、;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

7、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

8、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

9、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6.下列关于原文前

10、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每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答案】A【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

11、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答案】C【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

12、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

13、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工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14、!”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