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516394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为全面落实“文化泰州”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泰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泰州建设的意见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文化泰州”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发展形势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组织实施泰州市20042010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和20092011年文化泰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泰州文化地位明显提高,文化发展明显加快,文化成果明显增多。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泰

2、州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泰州市大剧院建成开放。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6个,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建设60个,建成一批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全市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辖区四市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县级)一级馆标准。泰兴市创建成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和江苏省文化示范市。靖江、泰兴、姜堰三市被评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市。姜堰市溱潼镇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2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组织实施泰州市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办法,推出大型淮剧诺言、电视剧情暖万家、歌舞荡湖船、铜雕西游记、摄影放工、人物画乡里人等一批精品剧目和电视剧(节)目,在全国、全省重大赛事活动获得大奖。文学创作

3、产生带动效应,王干、毕飞宇、刘仁前、顾坚等泰州或泰州籍作者的散文、小说作品频繁见诸全国报刊,涌现出“泰州作家群”、“兴化文学现象”。泰州日报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华文学选刊面向全国发行。3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泰州国际旅游节、姜堰溱潼会船节、靖江文艺节、泰兴银杏节、兴化板桥艺术节等成为各地群众性文艺盛会;“公益文化培训”、“流动图书馆”等文化服务形式,“激情三水”、“多彩周末”、“大江放歌”、“百姓大舞台”等广场文化活动反响热烈;“百姓大学堂”、“凤城讲坛”等公益讲座已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三送”工程上下联动,全市累计送戏下基层6000多场,送书下乡近54万册,

4、送电影下乡8万多场,每年组织具有民间特色的演出500余场。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医药产业大会”、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六十周年军民联欢晚会等大型专场文艺演出近80场。同一首歌、心连心、欢乐中国行、激情广场、探索发现、寻宝等央视品牌活动和栏目相继走进泰州。4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含旅游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泰兴市凤灵乐器集团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溱湖里下河民俗文化产业园、兴化金东门历史街区、泰州凤城河创意产业园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438家,现有公开发行的报

5、刊4家,期刊社2家,驻泰记者站8家。组建泰州市凤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泰州广电传媒集团、泰州淮剧演艺有限公司。5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泰州淮剧、泰州(扬派)盆景技艺、泰州干丝制作技艺等一批“非遗”资源形成泰州文化品牌。研究形成以三水文化、泰州学派、红色文化和休闲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泰州特色文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成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境内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9处,“天目山遗址”、“泰州城隍庙”和“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门水关成为我市城市考古的重要发现。溱潼镇、黄桥镇、沙

6、沟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国家专家组评估。编制名城、名镇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9个,全市各类博物馆20余个,馆藏文物3万余件。完成明代园林乔园等40余家省、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在省内率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6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建立星网结合、互为备份的多元化节目安全播出和安全传输覆盖体系。建立健全安全播出运行管理系统、预警发布系统和灾害防备系统。迁址新建江苏省泰州中波台;实施全市城乡一体化有线电视分配网860MHz双向化设计、建设和改造,有线电视实现自然村组的“组组通”,有线电视用户达12.96万。泰州主城区完成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7文化队伍素质整体

7、提升。全市引进各类文化人才近50名,每年培训交流达300人次。完成市淮剧团、靖江锡剧团、泰兴歌剧团、兴化淮剧团等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实施竞聘上岗、绩效工资等制度。全面完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机构改革,建立海陵区、高港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基本形成市、市(区)监管体系。“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态势,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公共文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二是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三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四是文化人才匮乏,农村文化队伍薄弱,等等。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8、“十二五”时期,是泰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文化泰州建设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发展大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创新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泰州城市综合实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文化泰州”建设成为泰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我省“两个率先”的发展要求以及周边城市竞争加剧,“文化泰州”

9、建设任重道远。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营造文化人才发展良好环境,逐步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名城。二、基本原则1文化发展先进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始终建设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致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泰州文化。2文化发展特色性原则。坚持一切从泰州实际出发,充分挖

10、掘泰州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科教资源,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全力打造富有泰州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3文化发展协调性原则。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相协调。进一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以事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事业,两者互动并举的良好局面。4文化发展创新性原则。加大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力度,加快探索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文化发展新机制。5文化发展品牌化原则。培育独具地区特色的品牌文化团队和品牌文化活动,重点打造泰州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旅游、文

11、化景观、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泰州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6文化发展国际化原则。充分挖掘泰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泰州文化综合竞争力,扩大泰州文化市场的国际份额,推动泰州文化建设与世界接轨,扩展泰州文化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围绕“加强文化泰州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文化更繁荣”和在全省以及长三角地区争先进位的目标要求,突出“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对外影响、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工作重点,组织实施新一轮文化泰州建设行动计划,基本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显著增强。构

12、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和人文环境;文化惠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在全市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成为的新的支柱产业。(二)具体目标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品质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等级馆要求。打造12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力争12家入选省级公共

13、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力争全市45个市(区)创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市(区),其中34个市(区)创建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站、图书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特色,扩大影响,努力“让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2文艺创作生产持续繁荣。以“群星奖”、“五星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和国家、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精品剧目和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打造12个代表泰州形象、具有泰州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

14、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3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有效。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一体化保护格局。争取泰州市早日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率达到95%,开放利用率达到80%。推进全市博物馆体系建立,重点完成各市公共博物馆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传习”、“传播”、“保护”工程,市、市(区)全部建成“非遗”展示馆或传习所。培育12个“非遗”生态保护区,建成12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国有文化企业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培育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

15、基地,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3个。力争全市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稳中有升,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以上。5广播影视有效覆盖。推进广播影视有效覆盖、安全播出、数字化发展,建成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监测台(站),着力建设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市级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率达95%以上,辖区各市超过80%,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力争全市城乡有线数字电视行政入户率达85%以上,新增用户20万户以上;农村行政入户率达80%以上,新增用户15万户以上;全市总用户达150万户以上,其中泰州市区有线电视用户达30万户。6文化市场繁荣发展。逐步形成行政、经济、舆论、技术等多种监管手段综合运用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培育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7新闻出版事业稳步推进。扶持发展12家具有批发发行权的民营企业,扶持发展12家较大规模的连锁经营店。8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逐步完善育人、用人、留人机制。实施文化人才“百千工程”,引进培养文化领军人才100名、基层文化人才1000名。9对外文化交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