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重点.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161696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各章重点.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提示: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判)教

2、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3、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官师

4、合一,学在官府”)。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判)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多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等级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以人性反对神性,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反对禁欲主义。 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 (简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面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中国古代: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 道家“道法自然”,一

7、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西方古代: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反诘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唯物主义者,最早提出主张按照

8、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著作政治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班级上课制,教是为了不教,最早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卢梭作品为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 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代表。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

9、,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被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成长,主张“在做中学”;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社

10、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简答)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

11、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来,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PS:教育优先经济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2、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简答)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

13、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学校文化的特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即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第三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选择) 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

14、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具体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4.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

15、量。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分阶段进行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