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第一篇章——【基本文学常识】1、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作者:罗贯中:原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3、主题:《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对三国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
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⑵ 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殍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⑶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三国演义》把蜀刘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的狡诈、忌妒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代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曹操,有时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谋;对他的贬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⑷ 《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带有狭隘性艺术特色】1、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最被人称道的人物即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2、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作者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5、《三国演义》中涉及重要历史的地方与史实相符,但在细节处又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小说“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貌《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内容精要】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所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为争夺地盘又重新混战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排挤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又大杀王允及其同僚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术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子孙策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掌管江东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一条有力的臂膀其后,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利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投降曹操,战局急转直下,大有利于曹操曹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的大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 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
当时据有荆襄九郡并两川之地的刘备,正发展壮大但是,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被孙权手下大将陆逊所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一切依赖诸葛亮诸葛亮内外操劳,常常疲于奔命不久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魏、蜀、吴三国仍连年争战这期间,诸葛亮坚持联吴讨曹;先出兵“七擒孟获”,收服了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巩固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对魏作战其间也有几次联合东吴共同伐魏,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消灭魏国诸葛亮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军事统帅之职,也曾“九伐中原”,同样没有取得成功而后主刘禅庸懦无能,朝政日益腐败,蜀汉国力日衰吴魏之间的争战也各有胜败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了晋国晋武帝司马炎派兵攻占四川,姜维假降策反钟会不成而被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孙权死后,继位的孙皓施政残暴,民心日背,晋派大军顺流东下,终于灭了东吴。
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