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大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147926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 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学免疫学 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学免疫学 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学免疫学 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学免疫学 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 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 大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免疫应答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三类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

2、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

3、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补体系统的功能。

4、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

5、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细胞因子的作用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 如IFN、TNF等。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MHC 抗原分子的功能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

6、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2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3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 T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类分子的制约,CD8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 I类分子的制约。4诱导胸腺细胞分

7、化。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 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白细胞分化抗原的作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值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发挥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参与炎症的发生、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肿瘤的恶化和转移。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和TCRT

8、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功能:1)CD4Th: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2)CD8Tc: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3)抑制性T细胞(Ts):抑制免疫应答4)TD: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可以直接破坏靶细胞。Th1与Th2各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作用是:Th1细胞分泌IL-1、IFN-、TNF-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IL-4、 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

9、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

10、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细胞。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过程。内源性抗原是指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胞内蛋白质、核蛋白及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这些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首先在胞浆内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的肽段,这些811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肽段大小与MHC-I类分子肽结合区凹槽相仿,在TAP的作用下转移至内质网腔中,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分泌途径运MHC-II类分子

11、提呈外源性抗原的过程。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1)Th细胞的激活:在B细胞应答中,Th细胞的激活分为两种不同情况初次免疫应答时,DC和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再次免疫应答时,由B

12、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段,并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2)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向B细胞传递重要的第二活化信号。在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中,其他膜分子间的作用(如ICAM-1/LFA-1、CD2/LFA-3等)也很重要。3)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Th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6、等),可辅助B细胞活化、增生与分化及抗体的产生。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的机制l)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

13、 I类分子限制。它们只能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并且必须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其表面TCR-CD3复合受体分子与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并在表面CD8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自身MHC I类分子Ig样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此时致敏Tc细胞分泌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和FasL等细胞毒性物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细胞凋亡。2)致敏Tc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它们与溶解破坏的靶细胞分离后,又可继续攻击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其他靶细胞。通常一个致敏Tc细胞在几小时内可连续杀伤数十个靶细胞。这种由CD8+ Tc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

14、胞杀伤效应在清除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反应发生快, 几秒至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 恢复也较迅速;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通常反应发生后效应器官出现功能紊乱, 而没有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补体不参与该反应。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初次接触变应原 -刺激 机体-产生 -IgE -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致敏靶细胞(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粒细胞)-再次接触变应原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桥联 -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 - 激肽原 -缓激肽)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

15、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 -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引起以下的病理过程:(1)补体系统被激活并参与溶解靶细胞作用: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 Fc受体和C3受体,与抗体或C3b粘附的靶细胞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与破坏作用。(3)ADCC效应: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膜表面IgG Fc受体结合,触发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靶

16、细胞溶解破坏。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对无法吞噬的固定的靶细胞也有此作用。抗细胞表面受体的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可导致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受体介导的对靶细胞的刺激或抑制作用。脱敏注射的方法及机制: 在注射抗血清时,如遇皮肤试验阳性者,可采用小剂量、短时间、连续多次的注射方法,称为脱敏注射。这是因为小剂量变应原进入机体, 与有限数量的致敏靶细胞膜表面的IgE结合后,靶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同时介质作用时间短无积累效应。在短时间内多次小剂量注射变应原,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颗粒,在短时间内全部解除致敏状态。此时大剂量注射抗血清时,不会发生超敏反应。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