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145426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通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现代化,对优化社会管理、促进城市现代化,对提升民生水平、促进人民生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指导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大力建设“信息南通”,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信息化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推动作用

2、日益显现。(一)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以光纤传输网络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宽带多媒体城域网。截至2010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40.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52.03万户,互联网用户84.24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03万户;全市宽带互联网网络容量达100万端口,互联网城域网出口带宽200G。基本实现 “三个100%”,即:全市宽带IP城域网覆盖率100%、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100%、市区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100%。(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市支柱产业。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

3、值967.5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2.93%;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18亿元,累计登记软件产品103个,软件企业达200家,其中,获得软件企业认定的42家,CMMI3软件开发成熟度认证企业9 家;省级微电子科技产业园1个,省级软件园4个。(三)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初步建成南通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市区地理数据全覆盖;国家住建部立项的城市数字化工程科技示范项目在市区核心区域投入试运行;全市出租车、长途客运实现调度、运营智能化管理;医疗、社保便民服务“一卡通”构建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新模式;公安部门实现了主要业务和指挥调度的信息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财政、税务、银行以及国库之间

4、实现横向联网,同城实时清算系统功能日趋完善,具备了本外币一体化、支持个人业务等功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上线运行,推动了中小企业信息体系建设。(四)企业信息化扎实开展。全市重点工业企业40%实现管理信息化,60%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40%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涌现出南通醋纤、熔盛重工等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南通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南通家纺城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中国家纺产业网”提供了面向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同时代表商务部、工信部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外发布家用纺织品价格指数。“中国农药网”是国内建立最早、发展较为完善的大型农药专业

5、网站,网站企业会员注册数达7500多个,囊括了大部分农药生产企业以及部分机械生产、包装加工企业。“南通船舶网”及“全球采购网”,创建不到一年时间已实现网上交易额6000多万元。(五)政府信息化深入实施。“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中国南通”政府门户网站有效整合全市50多个部门的子网站,形成对内、对外统一的信息窗口、业务窗口和网络窗口,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政府网站;市级机关形成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和市委机要网三网一体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体系;建成了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文交换系统、数字城管、公安、社保、卫生、水利、环保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一批政

6、务应用系统,实现了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建立了数字认证、内网违规外联控制和网络安全管理三大系统,确保了政务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行。我市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整体推进不够快。全社会信息化推进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人群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加大。城乡数字鸿沟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县(市)信息化程度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较慢;信息化全民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弱势群体在信息化进程中日益被边缘化;政府部门普遍存在政务信息“自采、自用、自成体系”的“三自”现象,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以及业务流程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信息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

7、现象,整体投资效率较低。二是信息产业规模不够大。近年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虽取得较快发展,但与苏南先进城市相比,在产业规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苏州、无锡、南京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56.5%、16.3%和11.0%,而我市在全省比重不到5%。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处于企业小、分布散、竞争力弱的状态,缺乏龙头型、基地型的大产品、大项目、大企业支撑。三是信息化高层次人才短缺。目前,我市信息化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困境。企业普遍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人才的缺乏导致了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影响了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与信息产

8、业的健康发展。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环境(一)宏观环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泛在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正在重构产业价值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目前非接触式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光电子领域的蓝光技术、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以SOA、SaaS、IaaS、PaaS等为特征的服务技术和系统不断成熟,并向XaaS时代迈进,智能产业这一利用物理世界之外的新“矿源”信息和脑力资源所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体系,必将迅速渗透至传统

9、产业,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家庭服务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正在引领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共同任务,信息化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围绕网络空间的信息获取、利用、控制的斗争将成为国家主权利益争夺的新焦点,由此导致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更加密切。(二)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提出相应的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党的十七大首次鲜明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长

10、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南通地处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信息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市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71.7,南通总指数为67.2,比全省总指数低4.5,列全省第七位。全省13个地级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次地区:苏州、无锡、南京;第二级次地区: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第三级次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南通位处

11、第二级次,在全省居中游,这与南通“经济大市”的地位并不相称。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梯度差距一样,各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苏南地区的信息化指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苏中苏北则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各地信息化发展呈现出苏北苏中增长快、苏南增长慢的格局,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有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我市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体现上述总体发展特征。一方面我市地区经济与信息化未能实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市信息化发展速度近年来在全省排名靠后,缺乏一定的后发优势。因此,我市不仅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且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如不抓紧订政策、攒后劲、谋发展,大有被苏中苏北后来者居上的态势,追赶上苏南等信息化

12、发达地区更是任重道远。“十二五”期间,南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为三大战略重点。信息化与现代化一脉相承,信息化是现代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基本实现现代化,概指社会发展目标达到雏形信息社会的水平,即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南通现代产业体系、以信息化应用为核心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都市、以信息化普及让居民切实感知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无所不在。重点要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三个产业发展计划,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要素功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对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支撑。把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装备及传感、光

13、电、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突破领域。通过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实力,优化服务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加速、公共需求更趋强烈、利益诉求更趋多元,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城乡社区建设等各领域的需求更为强烈,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透明、高效、便利、均等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管理服务内容、模式的创新,实现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协调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领域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三、“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14、以建设“信息南通”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为重点发展经济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现代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发展社会信息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现代化。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内涵、优化发展环境,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性支撑,为率先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础,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协调发展。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及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发

15、展局面,促进区域、城乡、产业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应用先导,普惠民生。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为主导,围绕经济、社会、政府管理各领域重点环节、关键业务及核心需求,以用促建,走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发展之路。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民生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普惠全民。创新体制,共享协同。把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有机结合,形成信息化发展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联动机制。推动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信息化整体协同,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社会化、业务活动协

16、同化和建设管理集约化。适应发展,保障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全面贯彻“积极预防、综合防范”方针,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自主可控水平。(三)主要目标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高速互联、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广泛普及、深入应用,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数字化的“信息南通”。初步实现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安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教育等社会智能化,智能企业、智能银行、智能商店等生产经营智能化。1信息化总指数目标:南通市信息化发展总指数达到86,力争进入全省信息化第一级次地区。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至所有城乡社区,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30兆比特和8兆比特以上。在市区建设4G试验网。全市县域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