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141024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科学是指以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多种相关学科的总称,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而教育学则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3.我国的一些教育主张和思想往往反映在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4.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集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宝贵教育遗产。5、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本教学法著作。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出

2、版的大教学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8.从独立的规范的教育学建立的角度说,通常以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9、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论上,赫尔巴特首先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其次,主张根据儿童的多方面兴趣设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均衡地考虑到所有类型的兴趣;第三,认为教学的类型可以分为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种;最后提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10、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

3、造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素质11.简述夸美纽斯为教育学科学化所做出的努力和对后世教育思想家的影响的主要表现。(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天性。 (3)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和国家的变革发展联系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合理性。 (4)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5)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迄今仍广泛采用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6)此外,对儿童至青年进行了年龄分期,并为每一阶段设置了相应的学校类型和课程内容,对学校的开学放假等进行了规定和论述。1

4、2、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13、“传统教学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5、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广义教育泛指影响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影响。4.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区别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5.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关于教育

6、起源问题唯一正确的观点。6.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首先,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7、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8、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9、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影响。(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7、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10.简述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P30)(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第二章 教育功能1.在教育作用的对象上,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发展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是

8、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P50) (论或材料分析)(1)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特点,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在个体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2)成熟 (3)环境 (4)教育 (5)个体主观能动性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材料分析)(1)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2)基本途径: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是社会通过

9、社会化的媒介及其执行者对个体进行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教化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思维方式的过程。(3)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可单独为简答)(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5.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P54(1)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5)教育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6)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6教育的经济功能(论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对教

10、育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 P64 (1)经济的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5)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7、教育功能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教育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层次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主张主要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大流派。3.(人的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准则。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

11、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制定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需要,具体体现在:(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2)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 (3)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7.论述素质教育。P86 材料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

12、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职业角色及其转化 材料分析 P1253.教师的基本角色包括:(传道者)(知识传授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学生的父母与朋友)(心里保健者)(示范者)和(研究者)。4.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化(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2)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资源的开发者;(3)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4)由单一的管理者 全面的引导

13、者。5.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主要通过(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在职培训)。6.(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7.论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教师劳动具有显效的长期性.人的培养

14、周期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显效的长期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显效的长期性。 (5)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教育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6)教师劳动具有量上的隐含性 (7)教师劳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8)教师劳动具有协作性8.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1)教师要具有积极的专业情意 崇高的敬业精神 .高尚的职业道德 健康积极的个性(2)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一般文化知识(3)教师要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知识的处理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研究能力 书写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 制作能力9、简述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P146(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3)教师要民主公正的对待学生(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5)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第六章 课程1.课程是广义的,即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3.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4.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基础性) (社会性)和(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