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514101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送东阳马生序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送东阳马生序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送东阳马生序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送东阳马生序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 .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袁仁义教学目的: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一、导向:1、导语: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已的见解叫“赠序”(和“书序”不

2、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宁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2、揭示目标: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掌握虚词“以”的用法。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和手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注音释义嗜(sh)学:喜爱学习。俟(s):等待屣(x):鞋子。衾(qn):被子。容臭(xi):香袋。臭,气味,文中指香气。裘葛(g)之遗(wi):裘(冬衣),葛(夏衣),遗(送)。2、积累下列词语:词性活用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名词作状语)父母岁有裘葛

3、之遗(每年名词作状语)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背景资料: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

4、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3、感知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内容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1段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余幼时余因得遍观群书”请幼时求书之难,虽难而得博览群书。第二层“既加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讲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这里有叩问之难,跋涉之难,食宿之难;虽难而心中快乐。第三层,最后一句话,总结说自己大体上就是这般艰难。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

5、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师好,书应有尽有。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第2课时一、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读12自然段(1)掌握重点词句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6、被:披。腰:腰戴。(2)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从师之劳。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

7、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生活之艰。2、读34自然段(1)掌握重点词句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2)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比较点 我 太学生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廪稍之供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岁有裘葛之遗住 寓逆旅主人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行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师 未尝稍降辞色 未有问而不告书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8、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3、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4、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二、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写作手法这篇赠序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第1、2两段内容层层相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见解。例如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

9、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这些对比之后,结论使自然得出了: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三、自测: 1、课后练习2、背诵课文四、自结: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以”字句:1、以衾拥覆(介词,“用”)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送东阳马生序课例分析与教学反思这篇文

10、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种苦差事,学生容易厌学,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导语的设置就非常简单,学生跃跃欲试,头脑里积累的材料脱口而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不仅在导语的设置上,在疏通文意上也是如此,让大家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在引导学生读懂人物中,设置问题时借用了宋濂的“现身说法”,从宋濂的角度去面对和解决求

11、学历程中的艰难困苦,以致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乐说,更切实体会出宋濂求学历程中的艰难困苦,也更进一步体会出作者的精神。在此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整节课中,教师主要做了一个主持引导着,一个忠实的听众,也是一个友好的伙伴,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应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法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读多练应贯穿教学始终,但这节课只注重了思,而忽略了读。

12、例如教学“读懂人物”环节中,学生找出“致书之艰、从师之难、求学之苦”的困难,并说出如何面对解决时,应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更深入的体会作者求学的艰难,以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熟读成诵,也能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学习文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重要方法是必不可缺少的,学生自己很容易的就能归纳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方法,教师在指导新的方法时,应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言现象,并分析其用法。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但要始终围绕课堂的教学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有些问题需讨论解决,有些问题可独立思考,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思考问题的空间,因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并且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这里应节省部分时间,因对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