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2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130754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案例 (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2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案例 (2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 (2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 (2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案例 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质疑”法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诗坛的起点。诗人通过追忆大堰河短暂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真挚怀念与赞美。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揣摩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学生通过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互相讨论,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

2、。1、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一团巨大的火焰,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作者却没有赞美他的母亲,而是歌颂他的保姆,这是为什么?2、第一节中,大堰河是没有名字的,“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每个人都有名字的,可是大堰河没有? 3、“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作者为什么要明确说自己是地主的儿子? 4、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作者为什么是看到雪想起了大堰河,为什么不是阳光明媚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候? 5、“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3、”为什么要加上这样的修饰词“被雪压着的草盖”“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变成以下表述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可以吗,为什么?6、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为什么是乌黑的?7、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的手掌为什么是“厚大的”?8、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作者为什么用“新客”,那不是自己的家吗?9、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还是用修饰词的问题,“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等,可以删去吗,不是讲究简练流畅的表达吗?10、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

4、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大堰河干活时,为什么总是含着笑?那么冷的天气,到池塘去洗菜,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这些肉她是吃不上的,为什么她含着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11、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这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12、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为何反复说着一句?13、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

5、意义?14、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15、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诗作到底是写给谁的?我们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以上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出来的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方面表现得很好

6、。态度很端正,并能从分析问题中得到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观点,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学生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要对问题进行归类。能抓住单元所呈现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一课的重点,围绕这些重点,再对所归类的问题进行整合,精简。尽力做到问的精、问的巧。学生在合作讨论之后,首先明确,重要人物形象大堰河。然后会把问题归为如下几类。大堰河的身份、地位:第二题、第三题大堰河的生活状况:第六题大堰河的性格:第十题、辛苦一生的大堰河得到了什么:第一、五、十一、十三题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事迹和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尽量做到知人论世。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

7、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这些资料了解以后,学生就会明白诗人为何只怀念大堰河,为何自己被接回家里之后“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疑难迎刃而解,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相关资料,对时代背景的理解是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的。大堰河的性格是中国千万劳动妇女性格的集中体现。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

8、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里的描写使我们联想起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有关描写。鲁迅写祥林嫂逃出婆家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也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此外,学生的总结中还有一点:因为大堰河是在艾青家里劳作,做佣人,每天有接近艾青的机会,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所以,这也是对大堰河含着笑的一点解释。学生思维碰撞后激发的火花,很精彩。大堰河,处在社会的底层,被压迫的一类人,生活极端困苦,和地主阶级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但他们又是极其善良的。按照常理,大堰河对地主应

9、该充满了仇恨,为什么还会对艾青这么好呢?学生的质疑水平逐层加深,提的问题显然超出了文本表层含义。我们这样设想,大堰河完全可以将在爱艾青家里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加在艾青的身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什么大堰河不那样做。这也就是艾青在诗歌中,反复提到“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说明农民的善良,他们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这么勤劳善良的大堰河含着泪去了,那她得到了什么?学生开始关注13题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

10、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聊以欣慰的是,艾青依然记得大堰河,记得曾经哺育过他的比母亲更亲的大堰河,所以,他即使在监狱里,也能想到大堰河。那洁白的雪花正是大堰河纯洁的象征,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就是梦中的大堰

11、河。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是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保证。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过: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所谓提出问题,可以是就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与想法;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个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类比、归纳、抽象、概括,提出有价值的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种问题属于创造性的学习与研究活动。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教学中,学生会生发的疑问很奇怪,但是我们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否定他,要对

12、他所提的问题给与关注。比如:艾青写到,他被父母领走后,大堰河在哭泣。为什么大堰河要哭泣?从学生所提的问题来看,这位学生一定没有仔细阅读文本。但是为了能鼓励学生,让他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教师应该去激发他再度阅读文本的欲望。所以,在这里,教师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首先你得肯定学生的问题,继而你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也真正的明白他的问题是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答案的。所以课堂就是艺术,好的艺术让学生受益无穷,糟糕的课堂只会让学生离你越来越远,离语文越来越远。不能打消孩子越多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把自己所提的问题归类整理,认真分析,最后依靠自己的理解解决所有问题。大堰河的教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己提出来的,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的导学案中教师先预设问题的做法是不同的。导学案一直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学生跟着老师走,思维是被牵引着前进的。而在我的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里,学生就是发问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这样的课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