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12538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把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解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提醒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

2、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解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学问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局部。明确: 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熟悉。 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索问题。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

3、进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共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分在于:抒情诗,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经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简单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

4、完成“思索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假如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索和练习”题五。 教师点拨、归纳。 指导学生除“思索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赐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一样。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把握构造。 1.依照故事情节进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局部,并给各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5、第1局部(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提醒冲突 第2局部(312段) 遭遣盟誓 进展 推动冲突 第3局部(1322段) 被迫改嫁 连续进展 连续推动冲突 第4局部(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冲突进入顶峰 第5局部(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冲突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进展的根底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展复述,避开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展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

6、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进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慧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怜悯。 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慧,很有教养,但转换了表达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

7、被逐离开焦家前镇静、冷静、镇静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势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进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方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其次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方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转变初衷。说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消失了分歧。这两次比方和故事

8、情节的进展是全都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叙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其次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提醒了婆媳之间的冲突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

9、.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别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决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转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盼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盼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始终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时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

10、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进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缘由。在这一时代气氛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说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珍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抵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

11、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闹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布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慧、和善、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芒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到达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争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12、(印证“预习提示”) 三、争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假如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颜色。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布满了浪漫主义颜色。而中间表达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善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拟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留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分。 明确: 1.利用解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留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会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共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索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