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123802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立足文本语言 走进红色经典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红色经典课文教学 余姚市兰江小学 孙峰背景一提起红色经典课文,许多青年教师就开始摇头:不是怪年代久远,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就是怨思想性太强,容易上成思品课;还有的老师认为故事情节性太强,语言文字训练点难以落实。教学时总是感觉不好把握学情,也难以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似乎只有“灌输”才能完成教育目的。的确,红色经典课文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上,在正确处理个性化理解和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如五上年级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

2、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堂上除了概括小标题,理清文章内容外,无外乎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反映五壮士的壮举,然后读读议议,最后学生说些空洞的大道理结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鲜有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前后两次教学实践,我在红色经典课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上有了些新的思考和启示。情景描述教学实录一:一、 导入新课1、同学们,8年抗战是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奋起抵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家看这座山,形状像狼牙(出示狼牙山图片),看到这座山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到狼牙山上看看五壮士是怎样奋勇

3、杀敌的。2、坚定有力地读课题,带着赞颂地读课题。二、 初读感知1、 自由读课文,五壮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 交流:用一个词语形容五壮士,并把词语写到黑板上。 临危不惧 顶天立地 坚强不屈3、 英雄们的崇高品质是通过什么事情感受到的?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主要内容。三、 研读感悟1、 默读3-9自然段,找出表现五壮士英雄壮举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2、 学习重点句。A、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谁来读读这句话?班长的话特别在哪里?班长的话应该怎么读?理解“斩钉截铁”。指名读齐读引读虽然只有一个走字,

4、但这是坚强的中国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B、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马宝玉的壮举体现在什么地方?比较“举起”和“猛地举起”再读读马宝玉大声喊的那句话,你最关注哪个词?砸字可以换成什么字?(扔、投、丢、抛)能换吗?为什么?这一砸,砸出了什么?(胜利、决心、仇恨)出示“南京大屠杀、芦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图片,学生谈感受。如果你就是五壮士,面对扑上来的敌人,你会引读:“同志们,用石头砸!”虽然只有一个砸字,但这是坚强的中国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C、 说

5、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战士们的崇高精神?这一跳,意味着什么?指名读、引读、齐读。四、 总结提升1、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让我们轻轻地呼唤壮士们的名字。图片出示五壮士的照片,学生轻念他们的名字。2、 补充诗歌: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反思: 从表面上看,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朗读练习形式多样,阅读分析条理清楚,多媒体运用自然贴切,抓住重点语句、段落感悟人物形象。但是细细琢磨,有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1、预设时,忽视了教材所处时代背景与学生

6、年龄及所处环境之间巨大的鸿沟。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是在特点历史环境中造就的,只有了解那段历史,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五壮士。虽然教师也饱含激情地讲述抗日战争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学生始终是“理智”地停留在文字表面,内心情感没有真正激发,因而整堂课没有形成一种氛围。2、教学中抓住了三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感悟五壮士的崇高精神,但过分依赖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属于被动接受,缺少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感悟停留在表面。如在“走”字的教学中,在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后,只是让学生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五壮士什么精神?虽然学生也会说,但这些都是空洞的大道理,并不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3、没有给学生更

7、多的时间去体验文本,也没有让学生的心灵深处去触及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当教师问你从“砸”“跳”中看出五壮士具有什么品质时,学生的回答往往显得肤浅。基于对上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教研组又一次组织了集体备课,设计了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教学实录二:一、录像引入,创设氛围1、同学们,我们欣喜地看到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我们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饱受苦难,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国耻。2、看录像南京大屠杀片断,旁白引入:1937年7月7日,是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面对惨无人道的日寇,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我们一起回到战火纷飞的狼牙山

8、,看看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的英雄壮举。3、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三、品词析句,感悟精神1、默读课文3-9自然段,划出表现五壮士壮举的句子,并写写感受。2、交流: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联系生活实际比较:阳光体育活动开始了,体育委员大喊一声:“同学们,走!”这个“走”和文中的“走”一样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五壮士有无其他的选择?理由是什么?扣词品读,从“斩钉截铁”和“热血沸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角色写话,如果你是当时班长马宝玉手下的一名普通战士,你如何评价他的选择?你想对班长说些什么?B、

9、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自由读班长大声喊的话,说说哪个词最能体现五壮士的精神。“砸”在这里可以换成哪些词:(扔、抛、掷、投、丢)分别放到句子中读,比较。指名表演读。 一生“砸”得不够用力,师:你这温柔的一砸,肯定砸不死日寇。再指一生,怒目圆睁,用力往下砸。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眼睛瞪得这么大这么圆?生:我太恨敌人了,我满腔怒火。 再指一生表演读师:告诉大家,你举起的是什么,砸下去的又是什么?生:我砸下去的是石头。师: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生:还有对敌人的仇恨,还有必胜的信心和决

10、心。全班读。C、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自由读,什么地方最让你刻骨铭心?扣词品读,从“纵身”和“相继”中你体会到什么?四、总结(略) 反思: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找准文本的阅读兴奋点,使学生与文本展开了真实有效的对话。紧紧抓住三个重点句,通过“读读、演演、比比、议议”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启示与思考通过以上两次不同的教学实践,在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 1、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要还原真实事件场。此类课文往往

11、叙述了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往往距离学生年代久远,往往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情感价值观相去甚远,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人物。如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影片南京大屠杀中的战争片断。这并不是展览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而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使学生沉浸到五壮士“此时此刻”的历史场景中,让学生更真切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2、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要立足语言文字,实现多重对话。此类课文,学生在内容理解上的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要尽量避免在学生容易读懂、

12、内容浅显处花大力气,要把阅读重心落到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的地方,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许多教师往往一遍又一遍地读班长马宝玉的几句话,读出“走”的斩钉截铁,读出“砸”的勇猛与力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就表示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吗?不见得。在第二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深入钻研文本,探究“走”的前因后果;同时扣词品读和角色写话,让学生进行如临其境的体验,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也巧妙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3、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要准确把握人文内涵。此类课文往往有着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作随意的多元解读,而应尊重历史,尊重作者的思想感情,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准确把握它们的核心人文内涵,做到不误导不偏移,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其放大。这也是教学的底线。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