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5120008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其一语文必修2 滕倩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全诗;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诗人歌颂田园热爱田园的情感,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3、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境界,学习其固守精神家园,追求心灵的独立和自由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体会诗人情感并掌握写景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境界,学习其固守精神家园,追求心灵独立和自由的人文精神。教学方法:点拨法、朗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卸印归田,长叹“岂为五斗米折腰”, 他曾如数家珍,轻吟“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阡陌交通,鸡犬相

2、闻”的世外桃源,他是谁?(陶渊明)由上可知,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其一,进一步体会其中的诗情。(板书)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字词,了解了作者和相关背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通过研习内容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 解题诗歌的题目就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我们先通过研究题目来捕捉一下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 (板书)提问:大家从这个字能想到什么?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板书)三、分析诗歌带着问题,大家齐读,注意用笔划出与问题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更正字音:荫 拙 嗳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板书)齐读“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和樊笼具体指代什么?(官场生活)追问:此处运用什么修辞?(比喻)追问:官场不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吗?诗人为何将之比喻成网和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对束缚人自由的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追问:这一网诗人被网住多少年?(三十年)根据记载,诗人从初做江州祭酒到最终辞去彭泽令不过13年,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虽然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但更说明时间之长,诗人痛苦之深、之久

4、,对官场生活厌恶之深。(久在樊笼里也说明这一点)追问:既然这么厌恶官场又为何出仕做官? (误落)追问:“误”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误”字写出了诗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沉痛悔恨之情)小结:诗人在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和悔恨之情,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主要重读哪些字眼?(误 三十)生带感情个别朗读示范全班齐读。诗人如此厌恶官场,那他喜欢什么?(丘山=田园)那么来看第二个问题2、为何而归?(1) 性本爱丘山本性 (板书)齐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追问:既然本性爱田园生活又为何出仕?(误?落)追问:事实上诗人多次辞官做官这能是一个“误”字能解释的吗?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联系诗人的

5、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明确: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大济苍生。于情、于理、于义,诗人都要出来做官,但事实上,诗人是不是做官的料?不是“少无适俗韵”即“天性不会迎合世俗”, 导致在仕途中浮浮沉沉。诗人在做官和辞官中徘徊取舍,这反应诗人矛盾和无奈的心理。请大家齐读这两句,再次体会诗人宦海浮沉中淡淡的无奈和矛盾心理。追问:所以说“性本爱丘山”是诗人“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唯一原因(关键原因)?请同学继续在文中寻找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句? (明确:守拙归园田)(2)守拙归园田(板书)提问:归园

6、田的目的是什么?(守拙)追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明确: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即置身官场就不能守拙。)齐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把官场生活中的自己比作什么?(“羁鸟”“池鱼”)分别指什么?(关在笼中的鸟和禁在池中的鱼)鸟在旧林里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他们的共同点:(失去自由、精神受压抑)诗人如同他们一样在不适合的环境中会感到精神压抑,没有自由。这不正是官场中的诗人的写照吗?所以这里守拙是指: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板书)同时这里的“恋”和“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所

7、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正是由于留恋向往田园生活才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这四句。什么样的田园让世人如此向往和喜爱呢?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诗人归向什么样的田园3、归向何处?(园田)提问:哪些句子是描写田园景象的?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生齐读追问:诗人如何描绘田园景象的?请抓住几组意象进行分析。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象成果展示:生1:方圆10多亩的宅地,开阔明亮;其中有八九间小草屋,静静地伫立在那方净土近看那挺拔素淡的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在屋后,绚丽的桃花梨花竞艳于堂前,交掩成趣

8、。暮春时分,远处的村庄昏暗模糊,只见那轻柔的炊烟从村落间缓慢地飘升,平静而安详。淡淡的饭菜香忽的萦绕在鼻尖,有时哪家哪户在享受着和乐团圆?幽幽的深巷中传出恣意的狗吠声,农家的鸡在桑树顶上欢快地鸣叫着,相闻相衬,似在为这美丽的村庄歌唱。生2、生3、生4略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思考: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象有什么特点?空阔简陋、幽雅、朦胧、宁静又和谐,美似仙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雅、宁静和谐的氛围(板书)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生活形成鲜明地

9、对比,久在官场,冲破樊笼,一草一木都很动情,都值得津津乐道。诗人通过歌颂一些普通平常的田园景象,表达置身田园,怡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表明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心境。)提问:诗人笔下的景为什么这么尽然有序,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景物描写的方法(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提问: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说这是什么写法?(借景抒情)小结:诗人通过描写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来表达会馆田园怡然自足的心情,所以在朗诵过程中要读的轻快些,现在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认真地去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诗人冲破樊笼回归田园后自然是自由而喜悦的。那诗人是如何表达喜悦的呢?来

10、看第四个问题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齐读请从诗中找出蕴含诗人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问:从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回归田园生活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喜悦、自由(板书)问:为什么会感觉到自由呢?明确:因为户庭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有余暇清闲,再也不用在官场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终于有自己的天地和时间了,所以说这种自由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明确:这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

11、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应重读“无尘杂、有余闲,久”“复得返”要读出重获自由的喜悦感觉。(结合放假回家时的心情来理解)带着感情齐读最后四句。小结:归园田居中,诗人置身官场,精神压抑心灵不自由,摆脱官场回归清新的农村后就欣喜欢乐自由的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板书)四、和陶渊明通行,问: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呢?第一个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荣华富

12、贵,而是追求自由自在潇洒之至。在物欲横流、追星泛滥的今天,有人追“名星”,有人追“官星”,有人追“财星”,我们更要坚守本星,不迷失自我。第二个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五、总结全文陶渊明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着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和伟大的人格深刻影响并继续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最后请让我们饱含着敬意再次朗诵诗文,感受诗人崇高伟大的人格吧。六、自由背诵,抽查背诵。七、齐背下课八、作业:1、背诵全文2、 春行即兴 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提到“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问: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两个字用的最精彩,请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