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11527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_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一、介绍作者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

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题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三、小说三要素环境: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天,炮声不断。人物:“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四、整体感知开端(115):盟军攻入德国

3、,“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发展(1645):“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高潮、结局(4653):“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五、主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断定自己受伤后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例:(2014山西运城检测)阅读理解。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

4、,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他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恨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

5、什么也回想不起来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我把第二个烟头啐了出去,落到干草垫之间的过道里,我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可是疼得我禁不住要叫喊起来。我又叫喊开了,喊一喊就舒服多了。另外我也很生气,因为我的胳膊不能动弹了。1.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各有什么作用?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小说中常用的描写人物手法的题目。答案:主要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这里的心理描写其实是“我”的内心独白。作用是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我”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特定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人物

6、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可感。这里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读了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受伤后的“我”情绪怎样?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否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题目。答案:“我”是一个单纯幼稚、没有社会阅历的年轻人,不能从理性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当时整个德国社会“好战言论”的鼓动下走上了战场,受伤后情绪烦躁却又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所以显得很无助。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通过“我”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说明不管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

7、,它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3.小说为什么对学校里的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反复的描写?解析: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案:原来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使人感觉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4.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解析:考察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答案:主题比较: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

8、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人物命运比较: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索科洛夫失

9、去了家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 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为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表达形式比较:虽然都用了“自白”的形式,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基础演练(2014山西运城检测)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现在必须承认,

10、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

11、声,深沉而又粗扩,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

12、以领到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

13、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1.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为什么要这样写?_2.第2段为什么反复写“炮声”,写我”听“炮声”的感受?_3.“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_4.你认为这篇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_二、课外阅读。懒惰哲学趣话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

14、: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摆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