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11339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复习练习三.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复习(三)一、 选择题: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

2、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17515410877346312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地理上的方便 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的观念相对先进 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 B C D4、1879年该馆注册的在籍学生计163人,其中38人专攻英语,25人攻法语,15人攻俄语,1O人攻德语,33人攻算学,6人攻天文,7人攻格致,9人攻万国公法(即国际法),12人攻化学,8人攻生理学。 该“馆”最有可能是A京师同文馆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国子监5、第十六届亚洲运动

3、会闭幕式于2010年11月27日晚在广州海心沙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历史事件涉及到广州的有( )明清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广州是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最早的城市之一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武汉的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 B. C. D.6、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7、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

4、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了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指出了西方启蒙思想宣传上的缺陷 抵制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否定了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8、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9、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记载:“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

5、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至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该变化出现的原因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西方学说的传入 甲午战争的影响 清政府的推动A B C D10、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11、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

6、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12、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D.揭示太平天

7、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13、维新派主张对科举制改革:改试策论,增设经济特科,改武举为艺科,废除八股。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联名奏请递减科举名额,1905年再次联名上奏,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是年9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表明 A维新派、袁世凯、张之洞政治立场相同 B废除科举制是近代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改造逐步深入 D清政府被迫改革使统治得以巩固14、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

8、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15、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6、日本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17、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

9、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该材料表明A慈禧太后已对李鸿章产生了怀疑 B李鸿章承认自己是“康党”成员 C李鸿章支持维新派改革 D李鸿章与维新派的变革有相似之处18、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C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D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19、袁伟时

10、在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中的论述:“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对材料中康有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最正确的理解 A康有为希望推翻儒学,而创立不同于儒学的新孔教 B康有为认为维新派只要内心有虔诚的信仰,就不应盲目听从儒学 C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以达到彻底改造旧社会的目的 D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新孔教”,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20、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描述世界大势的著作至少出现了22种之多。

11、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可能是A鸦片战争的失败 B 晚晴统治的腐败C国内政局的动荡 D 西方思想的冲击2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画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古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为主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2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12、。”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23、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24、历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相符的有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

13、车道。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 B C D2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26、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 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27、“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