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doc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6页
文档ID:545110128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doc_第1页
1/6

非物质构成要素在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中的地位与作用□ 杨秋生 许晓华 李静[摘要] 城市历史文脉是指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它既反映在建筑、街道等城市物质构成要素上,也表现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城市经济发展特色等城市非物质构成要素上这些非物质要素凝聚了城市社会生活的诸多异他性特点,重视其地位与作用,改变居民对城市建设方向的精神感受与心理预期,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极其重要[关键词] 城市构成 历史文脉 规划建设 地位与作用规划意义上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宏观上有两大部分组成即物质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构成要素前者包括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及其空间内所属的各种实体存在,后者主要是指此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思想意识等相对具体明确的物质构成要素,怎样把抽象而隐蓄的非物质构成要素凝聚着的历史文化讯息释放出来,系统解读城市的精神内涵,对城市文脉的恢复继承和延续有着重要意义1城市构成诠释2历史文脉的实质与表现3非物质构成要素在历史文脉传承中的作用应该受到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之间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的规划行为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对建筑、道路等城市物质物质构成要素的传统风格、地域特色的恢复模拟来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复兴。

城市的构成分为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两部分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的、质感、肌理等组成城市实体空间物化单元但要理解掌握其内在文脉延续传承与精神内涵就要充分关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诸多非物质存在层面的历史遗存掌握这些,对恢复的古城的传统城邦文明与既有精神尤为重要在古城保护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具有实体物质存在的建筑要素的保护与恢复这样,建成的城市景象往往因缺乏内涵而显得突兀、生硬,不能让人对城市产生良好全面的认知感受如此,了解并掌握城市的发展脉络与主线,剖析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延续过程,对古城的保护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文学和建筑分属不同类别的主题名词,很难从表层信息上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但事实上,城市是文学的重要载体,是其时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的人文环境文学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建筑思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二者基于相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必然会表现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共性我们以反映唐宋元三代最高艺术成就的主流文学形式与代表其城市建设最高水平的都城的建设特点进行比对,加以佐证1唐都长安与唐代诗歌的共性分析1.1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为诗歌,其中又以近体诗最为突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形成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古文、小说多有建树。

特别是诗歌,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的诗歌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总数还多两三倍,其中大部分为近体诗近体诗在唐代诗歌中一枝独秀,无论是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是不入流的文人骚客都创作了大量近体诗即使王勃的《腾王阁序》,白居易的歌行体《长恨歌》、《琵琶行》等古体名篇,也已有明显的律化倾向唐代君主重诗歌,正所谓“丹霄路在五言中”;唐代人民爱好诗歌,诗歌常传诵于“王公、妾妇、马走之口”这样无论从上层空间还是群众基础都确立了诗歌的主流地位1.2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具有相同的规则性、格式化 长安城的主要建设特点是构图规则且严谨对称,主要表现在: 1.2.1 长安城道路笔直畅通,呈典型的十字正交,共有东西十一条、南北十四条从明德门经朱雀门抵承天门的南北轴线与开远门至通化门、金光门至春明门的两条东西轴线划分了全城的基本轮廓1.2.2 宫城、皇城、东市、西市和全城109个坊里,构图全都方正中矩,而且有高墙围闭市和坊里定时开启关闭,显出明显的秩序性1.2.3 长安城的水体主要是满足饮用和绿化灌溉之用。

因此,水面除了在芙蓉园和兴庆宫附近稍做放大处理以供帝王游乐外,大多的水体沿道路直布,缺少收放,空间效果硬朗有形,规整而少灵秀与之相对的是唐代近体诗行文的格式化所谓近体诗,是唐代所形成的律诗与绝句的统称,从句式上讲有五言、七言之分近体诗行文创作有固定的基本要求:一是字数句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压韵;三是上句与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1.3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创作上具有相同的恢弘感与豪放气质唐都长安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宏伟和大气,主要表现在:1.3.1 城市规模大,坊里划分多 据宋敏求《长安志》载“外廓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探查城墙范围内用地约8300公顷,为古代世界城市之最全城划分109个坊里,可居住百万人以上,以至于离北部政治中心(宫城、皇城)较远的几排坊里始终没有建成1.3.2 道路宽阔程度空前绝后由开远门至通化门的宫前横街宽400米;由大明宫至丹凤门的丹凤门大街宽176米,南北向主轴朱雀大街147米,最窄的道路39米,甚至坊内供人行的十字街(或一字街)也有15米宽,最重要的是这样道路宽度并非从交通量要求而制,主要是为体现王者之风的需要。

而在文学上,唐代统治者一反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为许多中下地主阶级文人提供了比较宽广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伟业的幻想因此“遍观百家”、“好语王勤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诗人的共同风尚反映在作品上便多是“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之恢弘之作1.4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构成内容上具有相同的交流性,表现了对异域事物的包容性 在长安城规划建设中这些特点主要反映在:1.4.1 在城内西市中,有大量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有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可观胡姬之胡戏,可购波斯之珠宝1.4.2 坊里中遍布各类宗教建筑,如宋敏求《长安志》记“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1.4.3 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京城在建设时对长安城的大量仿建,也体现出对外交流的一个成果在诗歌上,唐代诗人明确提出,文学应该“各去所短,合其所长”(隋书文学传序),在李欣、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篇中可以明显的品位出异域风彩唐代统治者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重视,三家经典都列入科举内容在唐诗创作上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诗文中所用典故、俗句广泛引用于各家宗教。

2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与宋代词的共性分析2.1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是词词的雏形是配合“胡夷里巷”里歌曲的曲子词,后来出现了歌妓传唱的民间词,到晚唐以温庭筠文人词兴起,经过五代十国发展至宋代趋于成熟与五七言近体诗相比,词更加适于和韵而唱,虽然宋词作家的数量不比诗家多,作品内容也不比诗更加丰富,但由于唐人已经占领了近体诗的主要阵地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从艺术特色和独创性看,词应为宋代代表文学,毕竟一代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2.2 宋代两都东京、临安与宋代词具有同样浓重的市井气息在东京城与临安城规划建设中这一市井气息与民众文化有明显表现: 2.2.1 东京城道路较唐都长安,数量与宽度都有减少更加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临安城依水面建,南北狭长,只有一条街贯穿南北,深抵宫城之内,但这所谓街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东西向有若干横街,只联系里外城之间,方便普通百姓交通往来2.2.2 东京城有“四水贯都”之称,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联系,由于其是城市供应和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所以没有刻意修整河道以体现王者尊严至于临安城,更是因为东临钱塘江,西就明圣湖,引水自由方便,城内小河纵横,风景优美,兴修了众多私家园林和商业楼阁“以供富商巨贾,市中草民作乐”。

2.2.3 东京的市肆分布全城,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城内甚至有通宵营业的地方,称“鬼子市”,城内酒楼众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以满足平民休闲娱乐最有特色的是“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楼甚至妓院,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而且规模很大,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五千人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发达及由此产生的繁荣的城市经济临安城不少居民从东京迁来,生活方式与东京相同,市肆瓦子等平民服务设施较东京更为集中而宋词从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倚靡婉约的词风,人们习惯用于描写艳情由于从民间到文人层面不算太久,词没有像诗那样被统治者重视,因此较少受到“尊天理,窒人欲”的理学思想影响词间所表达的思想更加坦率与真挚,更加贴近平民生活2.3 宋代两都建设与宋代词创作中都弥漫一种消极放纵、保守循旧的氛围 受宋王朝统治者外守内政治手段的影响,两宋都城规划建设中保守、封闭,特别强调城郭的防御功能主要表现在其 “三套方城”建设特点,即如北宋东京宫城居于正中,向外为里城包围,再外由外城包围宫城、皇城、外城各有城墙围护,外城“密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休整”(《东京梦华录》)。

三套城墙下又设护城河以便防御甚至偏安东南一隅之的南宋都城临安也是花费大量精力建设城防工事,而不是力图恢复以雪靖康之耻五代十国频繁的政权更迭,多由军变而起,北宋太祖也不例外为防止军变,宋王朝刻意削弱了武将权力而重用文官,大幅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宋太祖甚至鼓励臣下“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文人的自发而主动的政治热情和欲望逐渐减少,开始被动的充当统治者管理工具,这样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词)上便是粉饰太平的浮靡之音,或是展现男女情愫的沦落之作,如晏殊、姜夔、吴文英、周邦彦等人作品北都南迁之后,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家另开豪放一派,作品悲歌慷慨,志气昂扬,警顽起儒,激励人心虽然豪放派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两宋词家最高水平,但无奈于宋王朝的没落颓废,这种作为个体闪亮的时代强音失去了传承发扬的机会,而淹没于萎靡的婉约词风中 总之,这种无视时事艰辛,歌咏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词风,与不图恢复、满足现状力求依城自保的都城建设特点表现出相同的消极麻痹,自我沦落的处世哲学3元大都与元代杂剧的共性分析3.1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为杂剧 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名,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元朝依靠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在武力上取得了完胜。

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人民武装起义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杂剧——这种基于宋代民间流行的宫本和说唱诸宫调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如下 3.1.1 元代君臣不如汉族君主的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没有有意识的主导一种相对御用的文学形式,而间接默认了语言、论调相对大众化的杂剧3.1.2 杂剧内容丰富,主要用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来显示作品情节这与矛盾丛生的时代背景相一致3.1.3 很多杂剧作品中宣扬了封建道德和宗教迷信,避免与统治者过于正面的对抗,保证了其生命力这样,杂剧在表现矛盾的同时又避免矛盾,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此,冲突、矛盾成为杂剧的主词,同样,也成为元大都规划建设的主词3.2 大都的规划建设从设计之初就存在矛盾大量的规划建筑书籍指出大都的建造者为汉人刘秉忠,而忽略了另一位重要的规划者——同样是来自游牧民族的也黑帖尔.重用前者是元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一种承认一种妥协,重用后者则是对自己传统思想、理念的一种维护大都城就是这种冲突的折中产物3.3 大都城的规划内容体现了中原礼教与本邦文化和谐的冲突元大都最为完整的遵循了《周礼 冬宫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