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哲学题.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50992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典故哲学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典故哲学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1(05年文理综合辽宁卷)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年春季政治试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 B C D3(95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 B C D4(03年广西高考政治卷)下列选项体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

2、哲学道理的是 A失败是成功之母B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C拔苗助长 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5(07高考政治上海卷)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6(05年广东政治试卷)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7(00年全国政治试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8(05年江苏政治试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

3、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9(06年江苏政治卷)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D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10(07高考政治广东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全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A B C D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1

5、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18(03年春季试卷)耳听为虚的错误是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

6、性和个性的关系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 B C D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3(87年

7、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BCD25. (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

8、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

9、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31(2004年内蒙海南卷) 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 B书本知识对于认

10、识事物没有价值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

11、草野。”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 B C D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 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05文综全国卷,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据此回答3536题。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

12、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 B C D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 B C D 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 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要学习间接经验A B C D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