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5097494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镇江市索普初级中学 霍玖凤【摘要】课堂上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能力将得不到锻炼,也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吃力不讨好。教师应当充分相信学生,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引领学生思维。学生也只有富有成效地自己去参与和活动,才能有所感、有所悟,从而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才能获得必要的方法和能力。课堂上我们宁可进度慢一点,宁可未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能说的话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想,教师不能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关键词】课堂 教师包办 以生为本 讲究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参考文献】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 有效课堂哪儿

2、来(钱志亮)“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能力将永远得不到锻炼。”这是一节数学调研课的评课中大家的一致看法。在一道例题的教学中,这位教师先带学生审题、讲清解题思路,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将例题做一遍。表面看来,教师是在组织学生活动,实质上仍是教师活动,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动起来,而只是按照教师的指点,依葫芦画瓢。试想,如果把题目稍作变形,或者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做不出来了。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就认为:直接从老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加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设想一下,如果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试着解题,那么,他会也好,不会也好,都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

3、的讲解就有了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的听讲也才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课堂上总是会看到老师包办代替呢?这大概有三个原因。一要追溯到长期以来人们对“好课”的评价方法。我们听到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公开课总会给予好的评价,于是在上公开课前,老师们总要去磨课,去充分地预设:预设老师的教,预设学生的学。于是课堂上波澜不惊,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而遇到即时生成的各种资源,遇到计划外的各种挑战,教师就习惯于回避。其实,真实的课堂应该是灵活的,只要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有可能出现意外,就有可能偏离事先预设的教学轨迹。二就是老师图省事。我讲你听,只要我熟

4、悉学科知识,一路讲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地去考虑怎样讲效果好、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哪里是重点难点易错点、课堂效率如何等。三是老师不放心学生,总以为学生能力有限,与其花时间给他思考、尝试,还不如我讲了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讲更多的题目,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好课”的评价标准已渐渐趋向于看重能否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较大空间,能否使教师适应课堂的生成,这也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图省事的教师其实是在偷懒,因为要讲究就要费心费力,就要加强学习研讨,就要不断地否定、改变、提升自己,而这种教师首先需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要一心为学生着想。第三种教师你就不能说他不努

5、力、不勤奋了。你看他唇焦口燥,用心良苦,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在有限的课堂上交给学生。关于有效课堂的判定,北师大教授钱志亮做了专门的阐述,他总结出有效课堂的“4I”原则,即“兴趣”、“信息量”、“影响力冲击力”、“互动”。如果我们总是“包办代替”,总是不放心学生,总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不能给他机会,那么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永远只能作忠实的听众,而且还是个“耳聋”的听众(听不懂等于耳聋),还是个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得影响他人的“耳聋”的听众。想想也够难为这些学生了,他们自己听不懂,还要一天一天忠实的陪伴着我们,实在是为师之过,而教师却又苦又累,仿佛在从事体力劳动,真是两败俱伤。其实每个人都有表现

6、欲望,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如果我们想办法为他们创造一点机会,相信他们会还给我们一点惊喜。近日我听了一节初三的语文复习课,深有感触。这节课复习文言文出师表,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这位教师拎出了一个稍难的句子请一名中等学生翻译,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条理,这时这位教师非常机智,她让这名学生看看句子中有没有自己会的词语,要求他先说出自己会翻译的词语的意思,不会的词语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来帮忙解决,结果,这个学生发现自己会的词语还是蛮多的,一下就有了信心,来了兴趣。你看,我们去相信学生,给他一些机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给学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学生自然就愿意与教师、与同学互动,对学习就

7、会产生兴趣。要给学生机会,调动其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真正“以生为本”,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静态的过程,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然而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是活生生的有主体性有思想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做中学”,就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可能。要“以生为本”就要敢于相信学生,勇于让学生实践,上面一节语文课的例子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的课堂上,学生总是有可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意无意之间脱离预定的轨道,

8、呈现出新的状态。一个偶发性的事件,一次出乎意料的提问,一个未曾想到的特殊举动,都有可能使教学之水波澜四起,有可能使教学之云绚丽壮阔。”(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著)事实上,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所说:直接从老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加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只有富有成效地自己去参与和活动,才能有所感、有所悟,从而获得和牢固地掌握有价值的知识,才能获得必要的方法和能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这一点来说,课堂上我们宁可进度慢一点,宁可未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宁可被学生问住,宁可教学各环节适当出现错位。要给学生机会,调动其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求教师

9、讲究教学方法,一路引领学生成长。不能死扣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舍不得花时间给学生参与;不能要求学生只需顺着老师的思路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思考和回答问题,课上完了就等于知识已传授,学生也已掌握,任务也已完成。否则,你教授的方法学生很可能只会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你就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自学在前,教学在后”的活动指导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以满足这一年龄孩子的表现欲望,不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重心下移,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

10、为主动学习,使教师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教法艺术,如可适当运用稚化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站在学生思维活动的角度导航引路,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有意识地返回与学生相仿的思维态势,设身处地揣摩学生的心态,和学生的思维保持同频共振,甚至于故意犯错误,供学生去发现。你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若是发现了老师的错误那该会多么让他喜悦和兴奋啊!而正因为如此,学生就极有可能对你的课堂、对你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稚化,有利于充分暴露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从而点燃学生的心智之火,激发学习兴趣。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生本”思想,更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活动的环节,学生能说的话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想,不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