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5094551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生成点创造和谐课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生成点 创造和谐课堂和谐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敢于置疑,勇于创新。一 、善于把握课堂生成点有时候课堂教学生成的发展变化和预设是一致的,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对象的逻辑性的合理把握和教学对象认知状况的深入了解,但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遇到后一种情况,就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1、以学生的需要促生成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是生成式教学所倡导的。如:在讲长方体体积时,有这样一个题:已知长方形的长、宽、

2、高,里面装有水,又放入一个石头,怎样求出石头的体积呢?首先要看石头放入后,水面上升了多少。由于长、宽不变,只有水面的高度发生了变化。这些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步步分析,老师暗暗地高兴。在分析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里面所含的道理。这一非常预设的精彩生成,足见教师新颖的课改理念,完美的课堂艺术,厚实的数学底蕴。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内心的需求,并以学生的需求为契机,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因势利导,收放有度,自然无为。使目标实现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德境界,同行为之叹服。2、以学生的错误促生

3、成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就看老师如同把握。如: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02+153=153+102 ()150+250=100+300 ()43+78+57=43+57+78 ()第一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用加法交换律直接判断等式的正确性。第二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在辨析中明白等式的含义。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在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发现其简算的优越性。可是作业反馈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第二题等式不正确,无论老师怎么启发诱导,学生都没有“醒悟”。学生怎么会出错呢?分析一下,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二是学生对等式的含义不甚清楚。因此,老

4、师要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点,帮助他们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对等式的意义进行探讨,走出尴尬。3、以师生、生生的对话促生成课堂是师生、生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的效益就是在对话中不断生成和建构。如:我在教直线与线段时,先用课件逼真地演示“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时,同学们显得心领神会,老师很高兴。可是,就在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过两点能画三条直线。”学生的突然提问是老师预先没有考虑到的。老师接着说,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因为这个同学的点比较大而画的笔细,所以他画了三条。遇到这种情况,充分展开讨论:生1:我认为过两点画三条直线是错的,因为要过两点的中间画。生2:点和线是一样

5、粗的,所以过两点只能画一条。师:为什么点和线一样粗?生2:我叔叔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所以点和线是一样粗的。听了同学们的话,刚才说“过两点能画三条线”的哪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懂了!就这样,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中圆满解决了。二、善于为生成而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一堂成功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1、牢牢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在课前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学内容,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而富有亲和力。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

6、,是前进的方向。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教学:过程一堂课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如何衔接,如何过渡,如何延伸,如何拓展,怎样使其自然流畅,信息畅通,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是选择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还是选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预先为学生量体裁衣。2、精心构思走向生成的预设。变“全盘授予”为“相继引导”。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予”为“相继引

7、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一个“导”字。既“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法”导之以练对小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它是走向生成的最佳预设,也是走向生成的根本点。变“走教案”为“人本教学”。一个很普通的现象,有的老师下课铃响了,还要占上几分钟,目的是执行教案,让“死”的教案支配“活”的学生。所以要以“走教案”向“人本教学”转机,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三、善于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1、灵活求变。课前就必须进行多维预设,这样才能为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2、整合出新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具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要随机整合出新。如:“长方形周长”教

8、学,老师课前预设三种教法,一是四条边逐一相加;二是边长乘2加短边乘2;三是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而实际教学时,大多数学生早就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老师如果仍按课前的预设教,学生会不愿意听,因为他们觉得前面两种方法麻烦而笨拙。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应机智地将上述三种方法整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当小老师,通过提问,你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来的吗?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懂。同时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成为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随堂生成。3、创设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既活泼又秩序井然。既精彩又有活力。如:时、分、秒的认识,老师是这样预设的:第一,欣赏各类钟(古代、现代的)。第二、在空白钟面上画钟

9、面。第三,时、分、秒的概念教学。第四,在游戏中巩固时、分、秒的概念,明确两者的关系。可当老师实施第一环节后,学生纷纷举行了小手。“老师,未来的钟是怎么样的呢?”学生的兴奋点停在欣赏“未来的钟”上。老师灵机一动:时钟学生天天见,也天天在使用,大部分学生会认、会读,有的甚至会写,只有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叫他们设计一下“未来的钟”?在设计中进一步理解“时、分、秒”的概念,明确两者的关系呢?这时,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设计“未来的钟”。同学们兴趣盎然,场面非常热烈。交流时,各种各样的钟出现在老师面前:会走路的钟、会说话的钟、会飞的钟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一个完整的钟面。钟面上的时间太多与学校的作息时间有关。教师借此机会,使时分的概念顺势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