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509142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授课时1学习程度分析1.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借景抒情的现代文,但没有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文言文。2.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情感还较为陌生,缺乏情景交融的文本体验。教学目标1.记住并积累“念、相与、盖、但”等文言词语的意思。2.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品味文中写月色的语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三处月色带给作者的不同的情感。2.月色描写中意境美、比喻美、手法美的生成课前准备1.学生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调整一、导入新课,初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

2、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问题】大家知道宋代大文豪苏轼吧,这首词是苏轼前期的作品,被认为是他第一首豪放词,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说一说对苏轼有什么印象?【学生回答】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教师点评】同学说得很对,苏轼深受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怀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人,却命运多舛,历经人生的苦难,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体验一段经历,认识一位人物苏轼。下面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出示学习目标1.记住

3、并积累“念、相与、盖、但” 等文言词语的意思,2.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品味文中写月色的语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二、朗读美文,再识苏轼【接上文】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仅有84字,却被林语堂誉为苏轼“笔下最精的作品”之一,它到底精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朗读一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大家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注意标注字音和停顿。【教师范读】【诵读要求】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学生齐读】【问题】在诵读声中,我们和苏轼一起同游了承天寺,读完后,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与密州出猎相比,诗人

4、还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吗?【学生回答】三、积累字词,理解文意【接上文】大家对课文的感受还是很敏锐的!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难以解释的字词小组讨论一下,实在解决不了的过会儿全班解决,注意屏幕上标红的字词解释。【小组讨论】【问题】还有哪些字词问题没有解决呢?【学生解答】【教师点拨】除了刚才同学提到的那几个词语很重要外,还有几个词也很重要:“念”“相与”“盖”“但”,请大家在书上做好标记。【诵读要求】请大家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四、把握情感,走近苏轼【问题】现在请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得很完整!这篇文章写苏轼与好友夜游承

5、天寺赏月,其中写了三处月色,三处月色带给作者以不同的情感。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找出三处写月色的句子,并说明你从中体会到苏轼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学生默读】【问题】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写月色的句子?【学生回答】走近苏轼月下之人“夜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皎洁,勾起了他的兴致,“欣然”两个字写出了欣喜。(板书:月下之人 欣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欣喜的,因为有朋友和他一起赏月。【教师点拨】东坡仅仅是因为有人陪他而高兴吗?你看,如果咱们把“亦“去掉,你读读看,你感觉有什么不同?“亦”字让人觉得这两人心有灵犀。【学生诵读】【教师点拨

6、】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后来被人诬陷,说他写诗讽刺 “新法”而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的小官),不准签署公文,不准擅自离开,实际上等于被流放并软禁了起来。差不多同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担任主簿之类的低级小官,也是一位寄情山水、品格高洁的人。在这样逆境中,能有张怀民这样一位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的朋友,苏轼怎能不欣喜呢?咱们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苏轼的欣喜之情。【学生齐读】【问题】苏轼和张怀民遭遇相似,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觉得文中哪一句能让我们体会到苏轼被贬后的无法诉说的苦闷

7、?【学生回答】“念无与为乐者”这一句可以表现出他的孤独和苦闷,没有一个朋友能和他一起分享美妙月光带给他的快乐。【教师点评】谢谢你的补充。让我们看一看苏轼当时有着怎样的孤独与寂寞。【教师点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处月色中,苏轼感情的主色调是欣喜,但欣喜的背后却也有着深深的苦闷和忧伤。(板书:苦闷忧伤)【问题】那接下来第二处写月色的是那几句?【学生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走近苏轼月下之景【问题】有人说以上文字“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找一找,月光隐藏在哪些字眼里?你能描述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这画面美不美?美在哪里?【学生回答】意境美前一句写大片月光

8、泻地,整个庭院像注满了水,笼罩在一片空明澄澈的氛围中,清辉透澈,明净无比;后两句写月色穿透竹柏,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风轻轻地吹过,树影婆娑,摇曳生姿,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脉脉的波痕,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体现恍然大悟,说明还沉醉在景中。比喻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但不落俗套。先是月光如水,索性将整个庭院比喻成水塘,“积水空明”。后句则反客为主,干脆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破真相。手法美运用了虚实、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月光如水,洒在宁静的庭院

9、,宛如空明澄澈的水塘。另一方面,竹柏影子的摇曳就成了水中藻荇的浮游,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这一切让无形的、静态的月光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教师点评】身处在这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的月色中,这时候苏轼的心情如何?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陶醉、沉醉于这美丽的月色之中(板书:月下之景 沉醉)【学生诵读】【教师评点】你的朗读能给我们以身临其境之感,现在咱们大家也用自己的声音把那月色之美表现出来吧。【学生齐读】【教师点拨】王维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当这样

10、一幅空灵澄澈、亦真亦幻的美景展现在苏轼面前时,他沉醉其中,忘怀一切,他的心灵也像这满庭月色一样澄澈而空明。(板书:心灵澄澈)走近苏轼月下之情【问题】一般的写景文章到此高潮应该戛然而止了,为什么课文后面还有三句感叹?把它们删掉可以吗?【学生回答】不可以。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抒发人生的感慨。(板书:月下之情感慨)【问题】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慨呢?大家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小组展示】苦闷和失意时的落寞悲凉非常地自豪乐观和豁达(重读“何夜”“何处”和最后一句)【问题】大家体会得很深刻!这几句话中确实是包含了苏轼无限的感慨!文章贵有文眼,而此文的文眼就是“闲人“一词,何谓“闲人

11、”呢?【学生回答】清闲的人。【问题】苏轼胸怀大志,他想做一个无所事事、混沌度日的闲人吗?【学生回答】不想。【问题】那我们就由 “闲人”这个词体会到苏轼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苦闷。【问题】苏轼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冰封在了黄州东坡的田垄之上,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落寞呢?那苏轼是否一味沉浸在苦闷中而不能自拔呢?【学生回答】不是,他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月色之美。【教师点评】你说的很对,你也是他的一位知音啊!【教师点拨】如果一个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人能有赏月的闲情逸致是在正常不过的了,而此时的苏轼既不富足,也不清闲,但他能在逆境中欣赏到这空明的月色,这正是他具有积极人生态度

12、的体现,也更为可贵!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没有像阮籍那样在穷途末路之际,慨叹“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从本文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呢?【学生回答】乐观豁达、积极、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板书:乐观豁达)【教师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五、当堂检测,体会苏轼【教师小结】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黄州成为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黄州一驻,苏轼

13、抛却恩怨,潜心著述,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自己乐观豁达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定风波等千古名篇。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人世间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问题】学习完本篇课文,请联系课文内容,面对身处逆境中的苏东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_。”仿写造句。【课后作业】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主题学习的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节选)苏东坡的数字人生,背诵阅读苏东坡诗词散文名篇,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索等方法完成“大江东去话东坡”的导学案。【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下之人 欣喜 苦闷忧伤月下之景 沉醉 心灵澄澈月下之情 感慨 乐观豁达教后反馈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