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087071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可打印.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时、分、秒的认识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时、分、秒,及时间的简单计算。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

2、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教学重难点1、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3、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P2P3,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片段,一起来

4、倒计时引出课题秒。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时间单位“秒”1、观察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2、体验1秒钟闭上眼睛听。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跟着钟声拍。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谁拍得最准。数数比赛。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小结:3、 拨秒针说时间。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新-课 -标-第 -

5、一-网1、思考: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回到数字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什么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3、小结:1分=60秒。(三)练习:体验1分钟1、看钟表,读秒体验1分钟的长短。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补充: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3、活动: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

6、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最细最长 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分60秒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内容:人教版P4P5 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的第7题。教学目标:1、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2、 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一、猜谜游戏引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二、回顾铺垫3、出示课件,2、钟面时、分、秒运行关系。1时60分 1分60秒3、

7、拨出不同的时刻读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2时=( )分1时等于?2时就是2个60分,即、60+60=120分或者602=120分2、 独立完成第4页“做一做”,再集体订正。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3、教学例2。(1)课件出示例2,观察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2

8、)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4530=15,是15分钟。4、小结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5页“做一做”。可实际操作一下。2、填空:(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学生抢答。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

9、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板书设计: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例1 2时( )分想:1时60分,2时是( )个60分例2 想: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想:4530=15,是15分钟。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教学内容:人教版P7P8 练习一的第3、4、5、6、7、8、9题。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

10、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4、完成“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5、完成“练习一”第8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

11、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6、完成“练习一”第9题。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二、补充题目。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

12、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

13、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情感信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掌握验算方法。难点:1、连续进位加法2、连续退位减法突破方法: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

14、问题来学习计算。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恰当、适时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人教版P9P10 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2、3、4、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2、在( )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