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508477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整理 (精选可编辑).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内容】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寻农业之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1)耕作技术的发展: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 铁

2、犁牛耕(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农业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2.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原始社会:木石农具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 汉代时期:铁制农具普及西汉耦犁(二牛抬杠) 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3.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工程:远古时代:大禹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支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汉代:井渠法;王景治理黄河 (2)灌溉工具:戽斗(原始社会晚期)-翻车(三国马钧)-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唐代)-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二、土地制度: 1、演变: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

3、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北魏到唐前期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后因土地兼并严重,被废驰。2、存在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三、赋役制度:(1)繁重的赋税:主要形式为田亩税和人头税。 (2)沉重的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四、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基本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但长期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基本模式: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个

4、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2、官营手工业:匠户制度和工官制度(p11) 3、私营手工业二、古代手工业的代表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出现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原料用的是麻和葛;商周祭祀蚕神,专职官员指导,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称为“妇功”;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又称“丝国”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分工细,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代棉花种植、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纺织业发展

5、,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地区 部门:纺织业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特征:(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劳动关系2、冶金业商周青铜制造分布广、规模大、种类多、工艺精美,(西周)大多作为礼制象征春秋战国出现铁器汉代铁业官营;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南北朝灌钢法北宋已经用煤作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生产效率得以提高3、陶瓷业制瓷业原始社会出现彩陶、黑陶、釉陶(原始青瓷)商代中期至东汉晚期陶向瓷的过渡阶段汉东汉出现青瓷制陶业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

6、瓷),唐三彩(陶制品),秘色瓷,四川大邑和景德镇的白瓷宋五大名窑(汝窑 、哥窑、官窑、 定窑、钧窑),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清粉彩瓷器工艺发明,雍正时达到登峰水平。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自给自足,多重经营形态并存; 2、历史悠久,技术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各国;3、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 4、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并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的分布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对应;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商代初步发展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

7、(流通骨贝、铜贝)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汉代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例:丝绸之路唐代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 例: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贸易税增加;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晋商、徽商、潮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二、“市”的发展(“市”是商品买卖的场所)秦代商品明码标价汉代集中贸易,专门管理,长安九市南北朝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草市尉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宋代突破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明清商业区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出现“市井”的商业区汉朝都市商业集中繁荣,“车水马龙”新朝长安 五都,设“五均”官唐朝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湖州宋朝汴京(河南开

8、封)清朝苏州,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 从战国到清代,城市在功能和分布上总体发展趋势如何?导致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趋势:经济职能不断加强,直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分布以北方为主 南方为主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 江南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的特点: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但明清时出现了雇佣关系。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对外贸易繁荣。4.货币流通:由物物交换到使用金属货币,北宋四川又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9、(交子)。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时期出现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大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本)抑商(末)政策1.原因: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2.目的: 直接: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3.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先秦:商鞅变法 吕氏春秋汉代: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唐代:继续实行汉代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宋代:遭受歧视的情形开始改变4.影响:积极:经济上:促进农业发展 政治上:稳定社会,维护统治消极

10、:社会活力受到压抑,尤其到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二、工商业的管理时期政策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律 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汉代汉初:加征商税;加强“市”的管理;汉武帝:盐铁官营;唐代所有的市都要设官管理;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历代严格的工商业管理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成长,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三、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海禁政策: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对外的消极防卫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2.

11、明清时期海禁政策(p24)3.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和倭寇的侵扰;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统治者思想意识:自认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不需外夷货物; 目光短浅,盲目乐观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消极(主要):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的落后。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产生: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标志(手工工场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地区)部门(纺织业)2. 缓慢发展的原因:(1)资本:地主和商人将利润大量买房置地,征收重税,影响资本积累(2)国内市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及农民极端贫困,使得商业发展缺乏国内市场(3)国际市场: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4)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5)国家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