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08469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杜甫诗三首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5、杜甫诗三首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5、杜甫诗三首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5、杜甫诗三首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5、杜甫诗三首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杜甫诗三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杜甫诗三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诗歌。2、通过对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的学习,了解杜甫,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度析“景”而达到对“情”的体会与把握。一、新课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或: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二、作者简介: 谁来介绍一下杜甫?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

2、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但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但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

3、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杜甫也以前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丽人行就写于这个时期。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实行的战争乃是相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所以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一方

4、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因为深入人民生活,这就使他写出了 “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听到朝廷收复失

5、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因为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所以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

6、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漂流的小舟,正像他颠沛流离的一生。正如苏轼的一句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同时死于江水中的文人,还有屈原,大约只有浩大的江水才足以拥抱这些伟大的灵魂。杜甫:(712770),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

7、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故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也被尊称为“诗圣”。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齐读)望岳一、披文入情读引言,这首诗写于诗人哪个人生阶段,当时唐王朝处于什么时期?杜甫在24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诗是第一首,本诗中

8、的“岳”指的是哪座山?(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二、整体初读1、学生齐读。正音: 了 眦 。全班再次齐读,要求读出诗人的雄心和豪气。2、谁来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呢?生答,师指问重点字词的含义。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是怎么样的呢?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三、赏析诗歌(一)诗题为望岳,你们觉得全诗的文眼是哪个字呢?为什么?(望)那么,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泰山?你从

9、哪些句子读到的?1、齐鲁青未了从哪个角度“望”的?(远望)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写出泰山什么特点?(参天耸立)句解: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2、造化钟神秀从哪个角度“望“的?(近望)写出泰山什么特点?(神奇秀美)你觉得哪个词炼得好,为什么?(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3、阴阳割昏晓从哪个角度“望“的?(近望)写出泰山什么特点?(高大雄伟)你

10、觉得哪个词炼得好,为什么?(割从山的一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是实写) 前四句重点在写泰山的整体形象,作者其实用了哪句诗作总领的?(岱宗夫如何)“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二)我们常常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候,望见繁花盛开的春日,就会生出愉悦之情;望见愁云惨淡的天空,就有淡淡愁绪萦绕心怀。情由景生(触景生情、即景生情、由景生情、见景生情)是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诗人由“望”岳,生出了哪些的感受呢?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

11、鸟。这两句是从哪个角度望的?(细望)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诗人抓住这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这一句,写景中已经渐渐流露出诗人的感受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了吗?(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这显然是诗人的想望。)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结合诗人当时24岁的年龄和唐朝开元盛世的社会背景,体会一下,诗人想“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12、”,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祖国的山河真是美;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想到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不仅是攀登泰山高峰,更是攀登人生的顶峰。)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四、总结全文1、归纳中心: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以山之雄伟烘托了诗人志之远大。2、写作特点: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扣住望字。意

13、境深远,体现在末句。3、带着豪情壮志,朗读全诗。背诵全诗。结语: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春望一、写作背景 国泰民安之时,正值壮年之时,杜甫的眼,望到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荡漾的兼济苍生的豪情壮志。然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同样的一双眼,他又“望”见了什么,产

14、生了怎样的感情呢?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正音: 搔 簪 。朗读这首诗,感情基调是什么?全班再次齐读。 2、谁来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呢?生答,师指问重点字词的含义。 京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凄清。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简直就要插不住簪子了。三、赏析诗歌(一)诗题为春望,诗人都“望”见了哪些春景呢?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些词炼得好?(“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乱草遍地,林

15、木苍苍。)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模样。春天已经降临到长安城,本该繁花似锦,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自然的永恒与社会的急剧变化,强烈的反差,如何不使人触景生情!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何理解这两句诗?(一种解释,触景生情,诗人感伤时局,见花开反而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反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为,移情于物,诗人把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哪些词炼得好?(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诗人感的是什么“

16、时”,恨的什么“别”呢?能从诗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感时:烽火连三月。恨别:家书抵万金。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多地受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杜甫家在都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实,山河还是那山河,草木还是那草木,花儿仍是那花儿,鸟鸣仍是那鸟鸣,只是诗人的情变了,以含情眼观景,景也染上浓浓的哀愁。这就是一切景语即情语,景由情生。(二)那么,在景中,融入的,到底是诗人的一种怎样的情呢?(中心: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